陳東勤
摘 要:教育國際化背景對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要求,中美合作“4+0”辦學模式下,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探索中美合作“4+0”背景下加強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的基礎上,依托寧波工程學院國際化特色文化的具體實踐,思考中美合作“4+0”背景下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路徑。
關鍵詞:文化建設;國際化特色;中美合作“4+0”;寧波工程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3-0112-04
經濟全球化促成了世界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領域的國際化,培養有世界意識、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國家化的重要任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指出,教育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人才培養國際化是衡量一所大學國際競爭力和社會貢獻力量強弱的重要標志。高校校園文化作為“特殊的育人載體”,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使高校校園文化適應國際化教育發展要求,如何拓寬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已經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教育國際化要求高校積極轉變思路,通過科學研判,準確定位,盡快落實國際化教育的共識。寧波工程學院致力于國際化教育發展,進行了多年的實踐探索。2011年,寧波工程學院與美國特拉華州立大學合作舉辦中美合作4+0會計學專業本科項目,經教育部批準面向全國范圍內計劃招生。2014年,本項目順利通過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評估;2016年,被評為浙江省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建設項目。2016年12月,該校與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立大學合作舉辦中美合作“4+0”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本科項目,并于2017年招收首批學生。該校國際化教育項目均采用“4+0”的辦學模式招收學生。“4+0”模式即4年均在國內高校就讀,畢業后條件達標可獲得中美雙方文憑,即家門口的“留學”,其主要優勢體現在共享國際師資,真實感受美國教育,全英文教學,全方位感知國外文化,美國見習,提升全球視野等方面。那么,中美合作“4+0”項目作為教育國際化的產物,其加強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有何特殊的訴求及重要的作用?其又該如何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更好地服務于育人工作?本文以寧波工程學院國際化校園文化建設為例,探討中美合作“4+0”特殊辦學背景下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中美合作“4+0”背景下加強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國際化的產物,要實現中西文化的有機融合,打造國際化特色的文化是一項重要任務,尤其對于中美合作“4+0”模式來說,四年均在國內學習,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必須建設獨特的國際化的特色文化,不斷提升項目建設的國際化內涵。
(一)加強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是“4+0”合作辦學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美合作“4+0”項目是教育國際化的產物,由于四年均在國內熟悉的環境下接受中西結合式的教育,雖然不會產生環境陌生感和不適應感,但是,其與在美國真實的環境中接受教育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因此,加強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成了“4+0”辦學模式下的重要任務之一。
此外,中美合作“4+0”辦學模式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國際化的產物,在合作初期,文化建設只是東西方文化的一種簡單拼湊,缺乏文化內涵和文化特色建設。從長遠以及合作辦學項目可持續發展角度看,必須加強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因為文化是“靈魂”,只有重視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才能實現東西方文化的有機融合。在教育國際化和教育產業市場化的背景下,中美合作辦學項目只有具備了東西方文化內涵才能贏得學生和家長的認可,才能促進中美合作辦學項目可持續發展,才能不斷發展和建成中外合作辦學示范性建設項目,在教育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加強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是“4+0”合作辦學項目文化育人的內在需求
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深入推進文化育人體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優化校風學風、繁榮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精神,建設優美環境,滋養師生心靈、涵育師生品行、引領社會風尚,推進“一校一品”校園文化建設,實施“高校原創文化經典推廣行動計劃”,制作并發布高校優秀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名錄,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文化建設作為育人的重要載體之一,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大學的教育理念、學術氛圍和人才培養等都無不兼容在校園文化之中,營造開放、積極和和諧的國際化校園文化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必要條件。因此,中美合作“4+0”項目在發揮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作用的同時,必需承擔著豐富和鞏固高校文化的基本功能。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是中美合作“4+0”項目的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對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承擔高校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其國際化優勢的內在需求。
(三)加強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是實現中美合作辦學人才培養目標的訴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0年)》指出,教育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到國際競爭中的國際化化人才。中美合作辦學作為高校對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理應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1]中美合作辦學項目自舉辦以來就始終把培養熟練運用中英雙語、了解國際準則、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水平專門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要實現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文化育人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因此,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有利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國際化的視野,從而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助力。
二、中美合作“4+0”背景下加強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的作用[2]
(一)國際化特色的物質文化對學生具有導向作用
物質文化主要是一種以靜態物體為依托的文化,如建筑、設施和人文景觀等,這些能激發學生想象、聯想等思維,使得校園物質文化的潛在的、強大的育人功能得到彰顯。中美合作“4+0”的學生由于四年都在國內就讀,沒有完全在真實的美國環境下感受美國的教育資源,因此,為他們營造一個國際化特色的物質文化,能夠營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感受美國文化,對國際視野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也有利于學生樹立明確的目標,升入國外知名高校深造等。
(二)國際化特色的精神文化對學生具有推動作用
精神文化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表現在文化底蘊、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特色和師生的精神面貌,等等。精神文化會對學生的思想、心理健康、人格形成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國際化特色的精神文化有利于推動中美合作“4+0”的學生提高自身要求、提升國際化視野、樹立更高學業目標。
(三)國際化特色的行為文化對學生具有引導作用
行為文化主要是指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所展現出來的個人素質和精神風貌。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通過體驗國際化特色物質文化,踐行國際化特色的精神文化,潛移默化中內化為具有國際化特色的行為,在體驗和踐行中不斷提升自身的修為,從而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國際化形象。
三、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
(一)以學院建設為平臺,打造中西合璧的國際化特色的物質文化
寧波工程學院國際交流學院作為學校國際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爭取獨立的辦公和教學場所,在相對獨立的空間內進行了國際化的裝飾和布局。通過樓道設計、墻面設計及電梯貼紙設計,國旗設計等全面生動地展現合作院校、風土人情等國際化內容;學院建立了適用于小班化教學的相對獨立的教室、英語應用能力自我提升工作坊,適用于課間休閑的談論吧等,給學生營造國際化的文化氛圍,給學生營造一種置身于美國教育環境的感覺,增強了國際文化親和力,增強了師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不斷踐行物質文化育人的理念。
(二)以人才培養為抓手,打造自由開放的國際化特色的精神文化
學院國際化的精神文化建設主要貫穿于項目內涵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等各個方面。(1)項目內涵建設。學院將重點放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將項目國際化內涵建設落實到辦學定位、辦學規范、辦學機制、辦學保障和辦學成果等各個方面。在每一個內涵建設的觀測點都融入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2)辦學定位。教育理念先進,注重培養國際化、多元化、復合型人才,引進的會計學專業符合學校發展定位,較好地滿足了我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改革發展需求,符合浙江省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需求,項目運營中,切實做好國際資源的實質性引進工作,為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的國際化氛圍。(3)人才培養。4+0項目系中美合作,共同教學、共同管理,致力培養熟練運用中英雙語,較系統地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諳熟國際慣例,熟悉國際市場金融運作,服務于各類中外機構和企業,具有創新意識的專門人才。(4)師資隊伍。全部核心課程均由美國合作高校選派的教授任教,使用過程化考核、階段性評價等全美式教育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國際化教育氛圍;為了實現中美一體化教育理念,中外教師共同教研,共同研討,廣泛收集學情,聽取學生建議,踐行師生互動的國際化教學理念。
(三)以主題活動為載體,打造特色鮮明的國際化特色的行為文化
學院一直秉承“嚴教、勤學、慎思、修為”院訓,以主題活動為載體,提升廣大師生修為,并樹立良好的國際化特色形象。為營造良好的國際化行為文化氛圍,學院開展各種以英語為載體的主題活動,主要包括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話劇比賽、中外師生才藝匯演和中外學生素質拓展等,鼓勵學生開口講英語,在生活中使用英語,在鍛煉和提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同時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為了提升學生的榮譽感和國際化視野,學院每年會舉行優秀畢業生與中美兩校領導共進午餐,共同交流,俗稱“院長午餐會”;為了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學院成立了英語應用能力提升工作坊,全面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英語應用能力,同時還給學生給予了充分的空間應用英語;為了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學院每年會選拔優秀的學生赴美見習,感受美國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文化,體驗美國的課程和國際會計的相關知識;各種主題活動的開展,提醒學生時時用英語,處處用英語,從學生行為上踐行國際化視野和修為文化。
(四)以中外交流為手段,打造國內國際相通的國際化特色文化
中美合作“4+0”的學生,雖然側重提升國際化視野,但是同時也承擔著對外文化開放與交流的重要責任,注重民族文化與國際特征的融合。為了增強中美合作“4+0”學生的文化自信,學院經常組織學生與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進行主題文化的交流,包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風箏的制作,中國傳統民族節日端午節等活動。學生在吸收國際化元素的同時,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國,實現了國內國際相通的國際化的特色文化。
四、中美合作“4+0”背景下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的思考
(一)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建設并重,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國際化特色文化
從中美合作辦學長遠規劃和發展看,要注重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建設并重,把握整體的同時,突出國際化特色建設。實踐證明,在整潔優美的環境中工作和學習,效率較高。如果在優美的環境中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則會充分發揮顯性文化潛在的、強大的育人功能,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為了更好地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我們必須充分重視隱性文化的建設,在了解師生價值觀念、文化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基礎上,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和項目內涵建設,不斷豐富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的內涵,不斷提升師生的修為文化,確保文化育人的作用落到實處。
(二)“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努力實現國內、國際相連通的特色文化
由于學生四年均在國內就讀,所以增強學生國際化文化的感受,引進國外優秀的文化成了重要的任務之一。但是,作為當代大學生,他們還承擔著對外文化開放與交流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因此,國際化特色文化建設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注重民族傳統與國際特色的融合、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結合,提升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對外宣傳,促進文化傳播,促使文化認同,努力實現國內、國際相連通的國際化特色文化。[3]
(三)行為文化與制度文化共建,實現師生自覺踐行修為文化
中美合作“4+0”模式下,應該進一步制定和規范教學行為、管理行為和師生的社會行為,營造寬松、嚴格、嚴謹的國際化學術氛圍,進一步豐富師生文化活動,促進師生良好風尚的養成。行為文化的踐行需要依托制度文化建設,因此,中外合作辦學要不斷完善自身制度文化建設,圍繞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重點建設符合國際化人才培養需要的科學的制度規范體系,推進制度創新,充實文化內涵建設,發揮文化滲透功能,促進廣大師生自覺踐行修為文化。
參考文獻:
[1] 孫愛華,劉亞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發展[J].中國成人教育,2017(11):87-88.
[2] 毛鴿.對獨立學院校園隱性文化建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2):132-133.
[3] 岑詠.國際化視野下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校本探索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5(8):33-36.
[4] 趙章彬.關于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