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我有個在民企擔任人力資源部經理的朋友,他最近找到了新工作,準備離職了。他說與老板三觀不合,覺得待在這家企業精神抑郁。
他的薪水待遇其實不錯,企業前景也尚可,與老板還是校友,之所以與老板“交惡”,是因為一場招聘。去年企業上了一條生產線,急需一批操作和管理人員。從去年夏天開始,他說總共組織了11次招聘,省、市招聘會場場不落,但招到的人離職率很高,大都上崗才幾個月就離開了,這條生產線運行一直不正常。這個從工人做起的“60后”老板很著急,一著急又引爆他的壞脾氣,稍有不如意就會大聲呵斥。
十幾年前或是更早的時候,大學生就業時先到基層是非常正常的。20世紀90年代初,我畢業后分配到一家國有企業,在車間工作了一年有余。有個人是清華大學畢業的,他也在車間跟著工人一起勞動。那個年代從來沒有人覺得大學生在基層有什么不妥,大家都認同這樣的組織體制、制度規定,從來沒有人覺得這樣的游戲規則有什么問題。直到去年我幫“90后”的外甥找工作,他竟然接受不了六個月的實習期,這讓我頓感就業觀的巨大更迭。
去年有一項數據,在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中,有60%以上的人都想去創業,20%的人喜歡去新興企業和互聯網企業,想進大企業的只有18%。有專家認為這是中國經濟“脫實向虛”的一種信號。這個結論是否正確不得而知,但年輕一代全新的就業觀,我們這些正處于企業單位中高級管理層的“70后”“60后”不得不面對。
而現在這個時代不一樣了,信息多元,價值多元,人們的選擇太多,做一名優秀的高管,首先必須是一名布道者,向大家傳播主流的價值觀;其次要善于講故事,給每個人以夢想,讓每個人覺得現在的工作崗位就是一個與企業共同成長的平臺;最后一定要學會不能太像“領導”,而是要像一名合伙人,尊重每個人以及他們的專業。
這對我們這些“60后”來說,真的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但如果不這樣做,后果非常嚴重。(摘自《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