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微作文訓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寫作實際,符合學生的寫作心理。使學生樂于動筆,“心動”而致“筆動”了。
一、微作文的優點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對作文有興趣,只有一條路:降低難度,減輕心理負擔。微作文無疑是老師們的最佳選擇,沒有規定的字數,長短隨意,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沒有規定的內容,我手寫我心,天馬行空;沒有規定的時間,什么時候想寫就可以寫。由“要我寫”轉變為“我要寫”,抓住靈感,有感而發,這樣素材新鮮,內容鮮活,日積月累,常用常新,寫作能力自然就會越來越強。一篇微作文只要一百多字,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毫無壓力。微作文訓練推出后大受學生歡迎,短小是微作文天然的優勢,學生寫得快,老師批閱也快,完全可以當天反饋甚至當堂課反饋。這時學生寫作的記憶還是新鮮的,可以通過比較名家片段和同學優秀作文,學到巧妙的語言表達,學到精彩的構思,學到新穎的思維方法,學到獨到的觀察角度等,這樣便于發現自己和別人的長處,解開寫作中的疑惑,再加上微作文篇幅短,訓練目的專一,學生按照要求幾番練習就可以掌握一個寫作技巧,可謂“投資少、見效快”。
二、“微作文”訓練嘗試
(一)見“微”知作
與其他技能形成過程一樣,寫作作為一種特殊的表達技能,也需經過不斷訓練,方能達到生巧的目的。葉圣陶先生有言:“語文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
1.微作文與單元口語交際話題訓練相結合
微作文或一事一篇,或一景一篇,或一人一物一篇,但到底如何寫“微作文”,學生未必能明白,所以老師還要引領示范,和學生一起“微”, 結合單元口語交際話題,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話題,聯系生活進行微作文創作,從小處人手,特別是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讓“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以此激勵出他們“微”的熱情和自信。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積累,學生在單元測試時再碰到“小練筆”,已經能輕松地圍繞一個主題,創作出符合邏輯關系,層次清楚,脈絡清晰的小短文了。
2.微作文與課內閱讀相結合
微作文長長,長高,就像小孩子走路一樣,離不開靠墻移步。隨文練筆就能夠讓微作文健康快樂輕松地成長。從學習語言運用的角度,寫作也離不開模仿。語言學界泰斗呂叔湘先生認為,學習語言的一般過程,是模仿——變化——創造。他說:“學習語言不是學一套知識,而是學一種技能”,因此學習的第一步是模仿,第二步是在模仿的基礎上求變化,第三步是在靈活變化中求創造。他還強調,“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不管是精讀課文還是略讀課文,每一篇總能找到模仿的“抓手”。對于文本中出現的經典、精彩的語段,引領學生在語文課的最后環節,結合本節課文中的寫作方法或內容進行仿寫、續寫、改寫等“微作文”的訓練,內化獨特的言語形式,習得寫作的方法。例如人物細節描寫,此類微作文訓練主要是借鑒課文的表達方式進行人物的動作、語言、外貌、神態的描寫訓練。讓學生從細處入手,積少成多,逐步懂得如何進行人物的描寫,從而達到水到渠成。
3.微作文與結構訓練相結合
微作文,由于微篇幅,內容隨意,所以結構上難免會較為單一。而小學教材中“總分式”“總分總式”“并列式”等結構;時間、空間及事情發展的等行文順序,倒敘、插敘等表達方法貫穿在每一篇課文中。所以我把微作文與結構訓練結合起來,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在深入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仿寫,學習謀篇布局的技巧,從而解決了微作文微篇幅,內容隨意,結構較為單一的問題, 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為“大作文”的謀篇布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再挖掘教材中留有發揮的余地的內容,利用文本存在的空白召喚力,在言而未盡之處拓展微作文訓練,讓學生根據課文情節,合理想象,生發開去,改寫或延伸課文中的情節,再造細節,提出比仿寫更高一步的要求。
(二)識“微”入文
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將微作文訓練滲透進生活的點滴中去,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感受現實生活,選流露真情的素材,撲捉難忘瞬間,寫自己熟悉的內容,寫內心珍藏的記憶,達到一個目的——“我手寫我心”。如一位同學在《那微笑,改變了我》寫到一位樸實的農民,在主動幫我度過難關以后,他那真誠、可愛的一笑,讓“我”始終不能忘卻,使“我”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東西,盡管那只是淡淡的一笑,卻寫出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微作文是訓練作文基本功的一個有效手段,引導學生見微知“作” ,識微入“文”,練好了微作文,那么大作文的寫作也不會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