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賢
【摘 ?要】
情感是語文教育的核心和靈魂,讓學生在文學作品世界中體驗人生,通過文學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用心靈去關注他人、關注生活。因此,本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意識的去滲透情感教育,并進行了總結探索。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情感教育 ?教學
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感需要,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有計劃地結合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通過師生的共同活動,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
一、培養學生求真的人格
語文學科是最富有人文精神的學科,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是介紹一些尋求真理、追求科學的人物,但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并不多見這些追求真理、追求科學的人物,因此學生很難體會到這種具有人文底蘊的科學精神。這就需要教師針對教材主動地利用心理學來培養學生求真的人格。如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在講解課文之前先讓學生輕松地說說自己會怎樣去追求真理、追求科學,學生的答案不盡相同,可能已經有學生感到困惑。在學生不解的基礎上再來學習課文中有關居里夫人的事跡的描寫,來深刻體會居里夫人對科學執著的追求。通過一些具體人物的言行舉止,可以點燃學生尋求真理、執著信念的火炬。當學生樹立起這種求真的信念時,在困難的面前就不會輕易放棄,并引導他們前進。
另外,求真的內容還包括了對科學精神的體認,即對所學東西敢于質疑、批評,同時又能夠不斷地否認、修正,進行不懈的思考與探索,最后能靈活運用,而不是為知識所奴役。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就應該培養學生這種科學精神,語文課本已不乏有這方面的好教材,如伽利略敢于否定老師的理論,敢于推翻人們認定的事實來證明不同鐵球在同一高處會同時著地。學完這篇課文引導學生談談感受,在學生言談內容上引導學生平常的學習生活中可以對所學的課本、老師的教育、長輩的理論提出懷疑,經過自己不懈的思考與探索,這樣就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了。
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都是作家對人生、社會、道德、價值等問題的形象化的思考,它吸引著學生進入特定的矛盾情景,同人物一起悲歡,從而經歷形象在道德選擇上的困惑、在情感上取舍的痛苦,學生在理解人物形象時,自覺完成道德規范的認知和理解,在與形象達到情感共鳴的同時,完成自身道德素質的提升,從而強化學生本身所具有的生命中對善性的追求。語文課本中許多文學作品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如“窮人”“別餓壞了那匹馬”等篇目,都蘊含著豐富而復雜的人生意識,“窮人”一課中描寫了桑娜出于善良的本性收養了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但同時又害怕丈夫不同意的那種猶豫矛盾的心理,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體驗人物情感,理解人物所處境況,就能使學生提高自我道德判斷能力,體驗人生的多種況味。
提升道德素養也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寬容博大的胸懷,使學生關心社會、人生,對生命個體充滿著關懷。語文教材中大多文學作品正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生命狀態的關心,對生活其中的人們心態的揭露來思考社會、人生、生命,我們要教會學生在這體悟的過程中學會關心他人的生活,關懷聲明,深切地感受現實中他所遭遇的憂患喜樂,真誠地面對生活。如在十一冊第五單元學習有關魯迅作品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有關魯迅的作品:“祝?!薄翱滓壹骸薄鞍正傳”等,這些作品不但包含了魯迅對社會的批判和思考(這是傳統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我們更應該看到,魯迅在批判的同時亦包含著對他生命狀態的關懷,對個體生命命運的關注,由此獲得生命感悟?!白8!敝邢榱稚┑谋瘧K命運,作者通過描寫祥林嫂眼神的變化,表現了人物的命運,細致地刻畫了人物性格特征,閱讀時要把握好這個“文眼”,通過這個“文眼”看到這樣一個被踐踏、被愚弄、被鄙視、被摧殘、被吞噬的生命個體,激起學生對這樣一個生命個體的同情和關懷。
三、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美是人自由本性的顯現,對美追求是人對自由人格建構的渴望。語文既有其基礎性、工具性的特征,更具有人文性特質。語文教育正要利用它所擁有的人文特質,對學生的感知、想象、直覺等審美的感情質素進行開發和提升,從而使它具有健全人格,活潑的生命力。首先是對美的感受力的培養。語文教材中有不少佳作名篇是作者對人生、生活敏銳感受的詩意描繪。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教師不必較多講解,主要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教師可先范讀,讓后讓學生反復誦讀,接著放著舒緩的音樂進行小組朗讀比賽,最后再讓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一段文字。這樣的朗讀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在語言的節奏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在清麗、活潑的語言文字洋溢中感受作者對春的喜愛與熱切盼望。課后還可以讓學生到郊外去,把看到的春天用文字描繪出來。在教學中善于抓住課文的“傳情點”,去架設學生與作者、作品進行情感交流的橋梁。如“山中訪友”文中有這樣幾句話:“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边@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么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誼,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教師從這句入手,就能使學生深入文章,用心去感受情感。另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如教學“聽潮”一課,在課前先帶領學生觀看錢塘江的錄像,從視覺的角度想像海潮的氣勢,然后讓學生把看到的景象用文字說出來,接著關閉錄像讓學生把聽到的聲音也用文字表達出來,最后打開課本學習。這樣的教學過程,充分引導學生從視覺、聽覺、嗅覺等角度想像海潮的氣勢、聲音、氣味等,想像海潮人喊馬嘶、刀槍相鳴的場面,感受大海的偉大,品味那種吞沒一切的壯美。
總之,“教無定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文教材,結合課文的學習訓練,熏陶漸染,遷移默化,循環往復,逐步加深,同時亦要補充課外內容,細致入微,使學生在和風細雨中得到教益,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參考文獻】
【1】 黃月霞.情感教育與發展性輔導【M】.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教師教學用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黎龍輝.論學科教學中的心理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