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珍
【摘 ?要】
語文是一門基礎的語言性學科,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主要學科。而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作文和閱讀都是學生必備的技能,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關鍵內容。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要將閱讀和寫作同時滲透入語文教學中,利用讀寫結合實現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同時,教師還要利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量,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讀寫結合 ?教學策略
閱讀和寫作之間存在很密切的聯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其寫作能力的培養,反之也亦然。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語言素養,教師可以在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同時為學生提供寫作訓練,讓讀寫結合的思想滲透于學生的思維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1]。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寫作引導閱讀,實現這兩者的承接功能,實現學生讀寫能力的共同進步。
一、在教材的講解中進行讀寫結合,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讀寫結合的中心思想即:實現讀寫的相互促進,實現讀寫的共同進行。而閱讀是寫作的基本前提,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想要獲得寫作能力的提高,閱讀量的積累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拓展學生的閱讀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閱讀中總結寫作經驗,學習寫作技巧。而對于大部分語文教師而言,語文教材是他們進行閱讀教學的最主要載體。在新課程不斷改革的同時,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也在與時俱進地改變,其包含的積極、經典文章非常多。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章實施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師,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去學習文章的優秀字句以及文章的篇幅構造。然后教師可以逐漸引導學生深入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創作的技巧和手法,使得學生能夠在今后的寫作中得心應手地運用這些內容。例如,在學習《手捧花盆的孩子》這篇文章時,整篇文章采用的先抑后揚的手法,情節也比較曲折,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注重這些寫作技巧,豐富他們的寫作手法。
二、進行單元式的讀寫結合,降低學生讀寫結合的難度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教材的構造都是以單元為分布點的,每個單元的文章都符合其設定的主題,因此,這些文章的寫作手法和讀寫技巧會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所以,在小學語文的讀寫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單元的主題為學生設計相關的閱讀和寫作訓練,讓學生通過對單元內文章的理解和學習掌握整個單元的主題。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單元的主題進行寫作訓練,這樣學生就能夠對單元內每篇文章的文路進行總結和應用,有利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2]。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單元的比較訓練,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不同主題文章的閱讀技巧和寫作手法。
三、利用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閱讀量,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想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讀寫結合的能力,教師不僅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閱讀資源和寫作素材,教師還要注重學生閱讀面的拓寬,注重學生閱讀量的積累。在某種程度上,局限性的閱讀會降低學生的好奇心,減少學生的寫作靈感。而且課本中的閱讀資源涉及的種類很少,漫畫、詩歌等作品少之又少。所以,教師不僅要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種類豐富的閱讀資源,讓學生通過不同體裁文章的學習獲得更多具有創意的寫作立意和構思,學習更創新的寫作手法和語言技巧,創造更新穎、獨特的作品。除此之外,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
四、注重仿寫練習,準確捕捉讀寫結合點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會根據教材中的內容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寫作訓練,但是想要通過這些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很難的。而很多教材中的文章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因此,教師不僅要注重閱讀資源的利用,教師還要準確抓住進行讀寫結合的時機,鼓勵學生進行仿寫訓練。而在仿寫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幫助,讓學生更準確地發現仿寫的中心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讀寫結合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文章改寫、續寫等寫作手法實現讀寫結合。這些方法不僅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豐富學生的寫作技巧,其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提高學生對閱讀和寫作的自信心。
五、總結
綜上所述,實現讀寫結合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其不僅能夠提高對教材的利用率,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還是增強學生整體文學素養的關鍵內容。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讀寫結合資源,不斷為學生創造讀寫結合的機會,實現閱讀和寫作的同時進行[3]。同時,教師還要不斷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提供更多不同體裁的閱讀資源,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新穎、獨特的寫作技巧,掌握不同層面的寫作技巧。
【參考文獻】
【1】趙艷霞.讀寫結合 提高學生作文能力【J】.吉林教育,2011(15)
【2】關玉潔.淺談讀寫結合、嚴格訓練【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1994(01)
【3】張曉燕.讀書好 好讀書 讀好書——淺談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J】.吉林教育,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