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清
【摘 要】
教師,擔負著傳播文化,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時代新人的歷史重任。為了不辱使命,我們必須扎根教學實踐,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深入探討研究教育教學的藝術和真諦,做與時俱進的好老師。
【關鍵詞】
良好形象 教育觀念 教學技能
教師這一職業,被譽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同時,人們稱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那么,作為教師,應該怎樣去規范自己和提高自己,做與時俱進的好老師呢?下面是我的點滴看法。
一、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教師的形象,應該是其外在形象與內在的形象的統一,也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1.教師的外在形象
教師的外在形象,主要指平時的穿著打扮,言行舉止。教師的穿著應當整潔,特別是在上課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特殊身份。教師的言行舉止應莊重、自然、大方、得體。已故的南開大學校長張佰苓說得好:“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教育學生,必先教育自己”。特級教師沈蘅仲說:“教師要為人師表,一言一行必然影響學生,所以我比較注意自己的立身行事”。
2.教師的內在形象
教師的內在形象主要指其精神狀態和思想境界。一個好的老師,肯定是以積極的思想境界來應對他的學生,用良好的精神狀態來面對他的學生,用自己發自內心的言語來感化他的學生。教師的內在形象代表著他的靈魂,書寫著他的人生境界。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加強塑造自我,提高心靈的境界,讓精神處于一種崇高而又積極的狀態。
3.追求真善美的統一
一個好的老師,應該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美主要是一種外在的美;善主要是一種內在的美,一種心靈的崇高境界;而真,則代表著正確與真實,而不是錯誤與浮華。教師形象的構成有三個要素,一是道德,二是學識,三是美感。這其中,道德就體現為善,學識就體現為真,美感就體現為美。可見教師的形象應該是真善美的統一。實現真善美統一是我們的追求。
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圣地,教師的使命就是培養出合格的人才。教師的工作面對的是學生,而不是機器。因此,作為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而正確的思想觀念,應該是正確的職業觀、正確的學生觀、正確的人才觀的有機統一。
1.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正確的職業觀是對教師自身的要求,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該以怎樣的心態來承擔使命?應該以怎樣的觀念來面對教育呢?
首先,教師要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有了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教師才可能盡心盡力地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其次,教師要有良好的品格修養。教師修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的學生的修養。教師在追求道德完善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自己教育自己,從而達到一種較高的教育境界。
再次,教師要釋重前行。教師要釋重前行,指教師應該靜下心來干好自己的工作,而不應該被社會上紛繁復雜的東西所誘惑。確實,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在我們身邊的風氣太濃了。我們應該驅散這樣的有毒煙霧,而代之新鮮的空氣。
2.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學生,應該是教師的心臟,教師要確立為學生服務的觀念。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童慶炳在他的《教師:用生命抒寫職業的人》中這樣深情地表達著:“真正的教師應該是用全部的生命抒寫自己的職業的人。他的感覺中要有學生,他的感情中要有學生,他的想象中要有學生,他的理解中要有學生,他的思想中要有學生。必要的時候,他的裝束、他的儀表、他的手勢、他的微笑、他的生命中的一切,都要以學生為依歸。”教師是引導學生前行的人,教師只有真正的服務學生,才能真正實現服務社會的理想。
3.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人才是寶貴資源,鄧小平同志強調,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教師是培養人才的使者,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顯得特別重要。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人才觀呢?可以說,德才兼備是人們公認的人才標準。宋代的司馬光對此作了精妙的論斷,他說:“德才兼備為圣人,德大于才是君子,才大于德為小人,無德無才是愚人。”教師應該以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為己任。
三、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
教師的所有努力,最終要落實到教學技能的提高上,要形成好的教學技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及時反省自己的教學過程,切實增強自己的創新能力。
1.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優劣,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人們常說,教無定法,確實,教育本身是一門藝術,藝術需要靈感,需要激情,而不是固守一大堆法則就可以辦到的。我認為教師應該首先提高自己的提問藝術,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面對同一個知識點,不同的提問方式,產生的效果可能大不一樣。笨拙的問題會問得學生摸不著頭腦,太簡單的問題無法激起學生思考的熱情。只有那些與現實緊密聯系的問題,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才能點燃學生心中的思維之火,蘊生出豐富多彩的答案。
2.反省自己的教學過程
教師需要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省,反省的內容包括:反思教學的細節,尋找自己已有的經驗和行為與新課程理念的差距,不斷提高自己對新課程的認識和理解;反思不成功的教學案例,尋找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的差距,促使新課程理念向教學行為的轉變;反思有爭議的教學案例,對教學行為進行追問,不斷促進自我行為的改進和重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養成反思的習慣,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及時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自我體檢和不斷完善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并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3.增強自己的創新能力
創新與發展緊密地聯系著,創新是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事物的發展,又為創新提供了新的天地。作為教師,應該喚醒自己的創新意識,為創新創造條件,不斷探索創新的途徑,提高自我的創新能力,逐步實現按照美的原則進行教學的遠大目標。作為教師要想有所建樹,有所創新,必須實踐在教學的第一線,在教學中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為創新打好基礎,為創新創造條件。
總之,教育,擔負著民族的未來。教師,擔負著傳播文化,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時代新人的歷史重任。為了不辱使命,我們必須扎根教學實踐,努力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深入探討研究教育教學的藝術和真諦。讓一切行動植根于關愛學生、相信學生、培育學生的實踐中,做與時俱進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