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明
一般來說,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是第一位的,它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一所學校精神風貌的真實反映,能從中看出一所學校的審美價值取向。同時,校園制度也是一種文化,它是這所學校教育管理規范、科學的標志,是對這所學校教育工作能夠正常進行的有效保證。然而,在新課程背景下,農村中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卻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
一、輕視本校核心文化的發展,盲目借鑒外來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中,最直觀的是物質文化,是能夠引起人們重視的。它是其他類型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無論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喜歡將其看作是校園文化的第一要素,幾乎一致性都認為較好的校園環境是學校文化的基礎,所以,他們都把校園文化物質文化的建設提到首要。
然而,在當下農村中學中校園文化建設中,卻出現了一種重視物質文化建設而輕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傾向。應該來說,所有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它是一所學校所有文化中的核心文化,是靈魂。這種精神文化讓廣大師生產生凝聚力。可是,當前,在農村中學,有許多學校沒有立足于本校的校園文化的特點,盲目地照搬其他學校,尤其先進地區的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移植于自己的學校,不能生根發芽,顯得不倫不類,從外在包裝上看起來,好像是高大上,內容上卻空洞無物,表面上熱鬧,骨子里卻是凝滯的,做得越多,反而丟失了自己最本位的東西,真正失去了本校的精神文化的內涵,真是撿拾了芝麻卻放棄了西瓜,得不償失。打個比方來說吧,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像是一棵千年的大樹,正是因為生存得久因而根深葉茂,與眾不同,它折射出來的是學校的一種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所以要發展校園文化還是應該先立足本校本土文化,從中汲取營養。
二、忽視“軟件”環境建設,重視“硬件”環境建設
說到校園文化的建設,無外乎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硬件”環境的建設,第二是“軟件”環境的建設。相對于一所學校來說,這二者應該是相輔相成,合成一個整體的,缺少一個方面都是不可以的。硬件環境的建設比較容易理解,它是指學校的各種硬件設施,包括學校的建筑、其他文化設施、校園里的園林景觀等。同時硬件環境也是一所學校所有校園文化的承載體,其中滲透著校園文化的內涵。不過,它只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比較直觀。而軟件環境恰恰表現的是一所學校校園文化中內在的東西,它比較隱含。
在當前農村校園文化建設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視硬件環境的建設而忽視了軟件環境的建設。大多學校一窩蜂地搞形象工程,而沒有把本校的精神內含體現出來,忽視了學校“品格”的建設。我們知道如果一所學校即使修建得多么漂亮大氣,如果缺乏好的人文環境,那也是舍本逐末的,因為,一所學校的內含和精神才是最具活力的。好的校園風尚,好的校園樣風氣才能真正提升一所學校的文化品位,才能推動一所學校向前發展。
所以,從長遠發展來看,校園文化中的軟件環境的建設才是重中之重,因為學校培養人的發展才是最主要的,好的軟環境更能激發師生們上進精神,促進人的素質的提升,能夠完善人的品格建設。一所學校里,凝聚起來的教育理想,價值取向,才真正體現著一所學校的最本質的東西,是一所學校的精神內涵和核心價值的體現。因此,農村中學的校園文化建設首要的是搞好軟件環境的建設,這是最實際的出發點,只有堅持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才能使一所學校的校園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輕視和諧氛圍的創建,過度依賴制度的構建
學校和軍隊一樣,這里是人受到管理的地方,一定的制度和紀律是少不了的,規范和約束才有利于人的發展,但是現在在農村中學,有些學校在制度創建方面過分強調約束性,而忽視了人作為的人本質,以為只要有制度,完全可以把師生管理住,忽視了校園這個環境的特征性。校園畢竟有別于軍隊,所以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制度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促升人的發展方面上來,讓師生在一種舒適自由的環境來發展。這就要求,學校的制度文化建設時,要從和諧發展方面來考慮,給師生提供一種適宜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注意制度的彈性建設,不要讓制度僅僅成為制度。制度文化的建設不能僅僅看到人性的弱點,比如,因為人有惰性而制訂了懲罰措施,要想到怎么樣調動人的積極性上來。讓制度溫情化,讓制度人性化,讓制度合理化。這樣,制度作為制度才有其存在的價值,讓制度和人性并存,剛柔相濟,發揮其最大的效力。
因此,在農村中學,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發展校園文化中制度文化建設時,一定要立足實際,立足現實,爭取人的全面發展,制度和人性并存。這樣的文化建設才具有活力。
四、輕視農村地域特征,隨性套用先進理念
應該來說,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體現著一所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決定了一所學校的追求目標,指導著一所學校的審美定位。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的加強,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滲透進學校文化當中來,這些文化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所以,我們必須有一雙慧眼來識別。曾經的農村中學,是閉塞和落后的,沒有與外界溝通和交流的條件,因而,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是比較的落后的,現在窗子打開了,呼吸到了外面各種的空氣,這就要辨別,魯迅先生所說的,我們要實行拿來主義。
借鑒先進的辦學理念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些辦學理念不等同于辦學的實踐。尤其,當前農村中學在辦學理念,受到外來的沖擊很大,這就要求講自己的辦學理念必須定位在本土,定位在農村這片領域中,通過反復的實踐,反復的驗證,反復中才能創新,發展、確立自己的辦學理念,否則,就有東施效顰的后果。
總的來說,農村中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缺乏創新,沒有把農村的學校內涵和當前時代的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對學校面臨的發展機遇與存在的挑戰沒有足夠的認識,因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著不同類型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擦亮眼睛,認識形勢,抓住農村中學發展的機遇,創新校園文化建設,使得農村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農村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個案研究”(課題批準號:〔2012〕GSZ65)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