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在第2頁開宗明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自此,“語用”一詞走入一線教師的認知。而語言文字的運用和學生主體是分不開的。所要,要想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之上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激活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就必須要把握好文字內涵,關注到課堂教學,理清文本脈絡,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把握文字,分析內涵,促韌性與品質合一
文字是成文的基礎。在蘇教版六年級課文《夾竹桃》中,提出夾竹桃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戀和回憶的呢?是韌性以及由它而引起的幻想。為此在教學中通過對韌性的解讀,引導學生把握文字,探尋感悟季先生的人文情懷,對話文本,促韌性與品質合一。
【教學片段】
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無日不迎風吐艷。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
生:我從“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無日不迎風吐艷”中讀出了夾竹桃有頑強的生命力!我是從“無日不迎風吐艷”中體會到的。
(師出示整句話)
師:“無日不迎風吐艷”(“無日不”變紅)就是——每一天都在迎風吐艷,這每一天有時是在和煦的春風里,有時是在——(引讀……)(出示變紅:在和煦的春風里……)這些天氣有時是晴好的,有時卻是——惡劣的,你還能從中體會到什么?
生:堅強不屈!
生:我從三個“在……里”體會到不管什么季節也不管什么天氣,夾竹桃都在開。(出示:三個“在……里”變紅)
師:天氣晴好時它在開,天氣——惡劣時它也在開!這是怎樣的韌性?
生:堅強不屈的!
生:我從“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茂盛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讀出了夾竹桃每天都那樣!
師:對,能堅持,始終如一!
【教學反思】
在《夾竹桃》的課文開篇季羨林便表明了自己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接下來在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中他濃墨重彩,不遺余力地描述院子里的繁花,這里花團錦簇、爭奇斗艷,一墻之隔的大門之內卻是一個沉靜安詳的世界,夾竹桃就在這里靜悄悄的、不知停止地盛開著。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朵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無論是在和煦的春風里,還是在盛夏的暴雨里,或是在深秋的清冷里,沒有人看到它特別茂盛的時候,也沒有人看到他特別衰敗的時候,這種旺盛的生命力是其他繁華,任何喧囂比擬不上的。這一簡單對比描寫,更是季羨林先生對夾竹桃韌性的贊美。
二、關注課堂,以學定教,促意境與幻想交織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學形式。教師要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優化教學內容,要關注到課堂,以課標為綱、以教材為源、以教師為主、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促意境與幻想的交織。
【教學片段】
先生于庭中散步,月光里的夾竹桃“把影子投到墻上,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長短不一,意蘊卻無窮。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如:“悄悄一聲不響”“葉影吹動”“花影迷離”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體會語氣、語調的變化,感受表達形式蘊含感情的豐富。
【教學反思】
在這里我繼續帶領學生進行深入挖掘,教學需要慢慢走,有扎實的過程,才會有想要的結果。我從季羨林先生的寫作緣由進行引導,課前讓學生有意識的搜集和準備資料,從季羨林先生的求學經歷、治學思想、寫作特點等方面入手,讓學生思考他為何只對夾竹桃情有獨鐘。
三、整體把握,體悟感情,促質樸伴率真同行
每一篇課文都有一個中心的情感思想,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準確的對其中的情感進行把握,以更好的理解和感知文本中所表現出的質樸和率真,并不斷提高語用能力和水平。
【教學片段】
1.花只是花,夾竹桃可貴的韌性品質是季先生賦予它的。先生為什么對夾竹桃傾注了這么樸實、這么強烈的情感?(要有讓學生思考的時間)
2.季先生寫夾竹桃,也是在寫自己,寫自己“貧賤不移、寵辱不驚”的人生追求!此時此刻,(音樂起)我們再看夾竹桃(出示花圖),看到的不僅是花色純潔、品格堅韌的花的形象,還能看到和夾竹桃花一樣的季先生的形象(出示季先生圖)。
【教學反思】
“率真”與“樸實”是季先生散文的兩大特點,也是其散文的獨特風格。“真”說的是散文是他心靈的一面鏡子,真實地映照出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奮斗的人生歷程。而“樸”則是他的散文樸實、以小見大,形成了其散文的獨特風格。
語用是什么呢?語用的背后又是什么?我想,不只是遣詞造句、語用技巧的運用, 更是一個人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的體現。 所謂“情動而辭發”。因此,教師要能夠強化對學生情感的引導,激活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