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青青
【摘 ?要】
古詩是初中語文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所以古詩的教學也就變得非常重要了。但是,當前由于種種原因,造成教師不重視古詩賞析、學生缺乏興趣等。如果教師能夠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重視對古詩的教學,就能把對古詩的赤情傳遞給學生,讓他們在感受古典詩歌的美的同時,享受文學藝術的滋養。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新課標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見,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理念與認識的缺位,認知與閱歷的局限
走進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便可發現:教師對古詩教學不夠重視,賞析不到位;學生普遍感覺古詩難學,對賞析缺乏興趣。那么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覺得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受到教學理念的支配,如果教師的理念落后于形勢的變化,難免造成教學行為的滯后。語文新課標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這就表明了古詩鑒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然而,在現實的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古詩篇幅短,不需要占用很多的教學時間,這就勢必影響在教學中對古詩的賞析效果。
雖然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精華,是古代詩人的經典佳作,但由于所處時代的不同,使得當今的學生對作者所處境遇沒有一個很好的認知。再加上學生一直生活在校園中,很少涉入社會,生活閱歷的局限性,也導致他們對古詩理解上的困難,對詩的意境體驗不深,影響對古詩賞析的興趣。
二、課堂要有的放矢,教學中尋求對策
當前的古詩教學中,之所以存在教師對古詩賞析的不重視和學生缺乏興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教師對新課標理念的認識不到位,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不深刻、缺乏深層體驗。只要能在教學中采取相應的對策,就能使賞析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把握新課標,體現新理念
當今,無論是哪一門學科的課堂教學,都離不開新課程理念的指導。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賞析,也同樣需要新課標理念的指引。
1.重視學生的發展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就提到:“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而對古詩在語文課堂中的學習就是學生的語文素養獲取的重要途徑之一。
例如,在教學范仲淹《漁家傲》時,對于“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中的 “濁酒一杯”,讓學生體驗生活的艱難痛苦,“家萬里”寫出離家之遙遠,“燕然未勒歸無計”寫出回家的日子時遙遙無期,是何等的思念家鄉卻仍要建功立業的決心和毅力。全詞寫景抒情完美結合,將愛國情懷、思鄉之苦和建功立業的渴望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蒼涼悲壯的情調。并將視野擴展到塞下孤城、千嶂萬壑,著墨于軍旅生活,與盛唐邊塞詩相近,以悲景蒼莽的意境體現出崇高的壯美感,風格蒼涼悲壯,開宋代蘇辛豪放詞派的先聲,含蓄而深刻的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在詞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重視對學生的熏陶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學生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需要靠語文教學中的感情熏陶,這就要讓學生感覺到語文中的美,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學習中的情趣。
從詩入手,感知寫作意圖。詩人都善于觀察,他們把生活中很平常的東西,用優美精煉的語言刻畫出來。我們教學時可以通過直觀啟迪,從詩文入手,讓學生對教材有感性認識,使學生體會到原來周圍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只要多留心就能夠觀察到。
如,我在教學古詩《天凈沙·秋思》時,就把對這首小令的情感、意境、審美等的賞析,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從對大意的梳理,到全詩主旨的把握,到作者的思想情感,無不滲透對該詩的賞析。引導學生賞析:蕭瑟、蒼涼、沮喪……樹是老的,藤是枯的,顯得毫無生氣;而傍晚時棲息樹上的烏鴉卻能引起旅人思歸之念。“小橋流水人家”本來是恬靜明麗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與上下句所描寫的景象截然異趣,其實不然。因為旅人在荒郊野外見此安適的人家,只會引起“日暮鄉關何處是”的愁緒。西風即秋風,既點明季節,又增添悲涼氣氛;而旅途勞頓的“瘦馬”,更使整個畫面帶有令人沮喪的感情色彩。這支曲子能以巧妙的構思,選取秋天幾個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給我們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創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用以襯托天涯游子思鄉的那種孤寂凄楚的心情。不僅寫景,動靜相襯,而且寫人,借景言情;不僅用景物點染“秋”,而且用景物來表現“思”,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把“秋思”寫得非常凄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二)加強古詩誦讀,注重課堂體驗
從教師的角度來考慮,學生的認知和閱歷的局限性是學生自己無法克服和避免。但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重視誦讀過程和學生體驗,來增加對古詩的賞析效果。
1.重視誦讀過程,在誦讀中抒情
常言說得好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誦讀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通過誦讀在課堂上營造教師、學生、作者彼此間相融、相通的良好共鳴體,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對古詩的誦讀過程,而不應僅僅局限于對詞句的掌握。誦讀有助于對詩意的理解,從而有利于從賞析中領會全詩的主旨,加深對詩中意境的體驗和對詩的審美情趣的感受。
如,我在教學《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中,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達到感受、品味詩歌意境美和語言美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重視學生體驗,在體驗中創造
體驗對于古詩的學習十分重要,而體驗是教師無法代替學生去完成的,語文新課程也倡導“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在古詩教學的賞析中,要重視學生的體驗。
如,我在教學詩仙李白的送別詩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讓學生體會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之后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仿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寫朋友、家人間的送別詩。
綜上,高效的古詩詞課堂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豐富多彩,更有利于學生感悟到語文之美和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重視對古詩的賞析,在課堂中讓他們在感受古典詩歌的美的同時,享受古典文學的藝術滋養的同時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全面的培養和提高,讓古詩詞這朵奇葩在語文課堂上怒放,從而使學生終生受益,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2】路生泉,李萬霞.新課程背景下古詩詞教學淺談【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 2009(07)
【3】張振環.運用自主探究學習 提高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