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峰
【摘 要】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同學每天的學習任務就是盡可能掌握更多的詞匯和語文實踐能力,并且在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交流與討論活動中,為構建課堂共同體而奮斗。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
高中 語文 學習共同體 構建
在高中的語文課堂中強調最多的就是對于語言知識點的學習與應用,并且師生們在每堂課中都為了知識最大限度的傳授而做出努力。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同學們每天的學習任務就是盡可能掌握更多的詞匯和語文實踐能力,并且在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交流與討論活動中,為構建課堂共同體而奮斗,本文將從幾個方面簡要討論如何做到同學們和老師的良好結合,從而能夠調整課堂學習方法,構建語文學習的共同體。
一、加強知識輸出與接受能力,構建語文學習共同體
在教育改革的大范圍實施推動下,全國各地的高級中學語文老師都對此做了詳細的研究和調查,并且提出了一種以學習共同體為基本構建模型的語文課堂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是為了應對新型教育條件下的挑戰和要求,在之前的教育模式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改動和創新。隨著網絡信息社會的普遍更新,大部分一線教師都力求在已有的各種教學方法交流討論會中發掘出別具一格的特色師生互動課堂,“學習共同體”這個概念應運而生,這其中不僅包含了教師們的創新精神,同時也是他們在心血來潮的狀況下不斷探索得出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高中語文必修一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這一課時,文中首先提出在選擇職業時應該考慮的一些問題,緊接著分別闡述虛榮心、使命、理智、體質、尊嚴、理念這些附加條件,由于議論的話題比較廣泛,所以在進行分步閱讀時要充分發揮同學們的探究能力,指定部分同學歸納每個話題應該囊括的內容。在將這種方式滲透到實際語文學習中時,還要不斷根據與學習現狀進行調整,在探索中發現最佳的分組方式,同時要在這種條件中建立和諧的學習環境,將同學們在集體學習中得到的共同經驗與結論進行相互分享,注重于實踐性的課程開展,將學習中遇到的素材和案例都歸納起來,結合學習共同體中的主要理念,革新學習模式。
二、為語文課堂助力,構建語文學習共同體
為什么在語文課上老師還要花費大部分的精力去講解那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呢?課本中涉及到的各種題材的文章都是通過精心挑選出來的,為同學們提供閱讀和鑒賞的素材。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雖然在考試中不會直接出現課文的內容,但是在其中有關的一些文學常識和重點詞語都可以在組織語言中使用到,語文閱讀是很大一部分板塊,同學們每次在組織答案時都要通過閱讀原文來進行分析,但是又不能直接將原文的話謄寫一遍,所以必須用到一些語文的專業術語來規范自己的語言表達,只有不斷學習課文,才能夠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例如,在教學高中語文必修二蘇聯小說家肖洛霍夫的《一個人的遭遇》時,可以發現文中所說的一個人并不是表面上的含義,文中明顯提到的主人公是索科洛夫,他是這“一個人”的代表,但是在反法西斯戰爭侵略的蘇聯國家中有無數個這樣被摧殘的人,它們的命運大多相似,在主人公身上表現出來珍貴的品質才能夠感染到讀者,這種具有深刻意蘊的文明手法可以借鑒到同學們在日常中的學習和寫作過程中。當同學們有了學習的方向時,又不會合理規劃時間去記憶語言基礎知識,要加強記憶效果必須尋找銜接的規律,找到相似性才能夠突破思維記憶潛力。另外,有的同學會拘泥于課堂知識的掌握而忽略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這種做法在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是需要避免的,因為語文考察難度并不只存在于在課本中,還有許多需要靠自身在課余額外安排時間學習,就比如說,在休閑時可以品讀一些著名詩人的詩歌,體會其中的情懷和節操,同時也可以適度了解作者的背景以及作者所處的時代對他的仕途產生的影響,這樣在考試中如果遇到相同詩人的詩,就可以對詩中表達的情感有大概的了解,也不至于在作答時對整體的情感把握方向有偏差。
三、增進師生交流互動,構建語文學習共同體
學習離不開課堂上的教與學,老師與同學們之間溝通的橋梁正是在這種基本框架上建立起來的,同學們在課堂上充分信任并依賴于老師,老師同時無怨無悔地奉獻自己的精力與畢生所學,對同學們傾囊相授,只有這種聯系與紐帶不斷,才能夠在學習的最終階段看到較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雷雨》時,文中包括了情景劇的多個角色和個性化的語言,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和同學們分別扮演不同的人物,通過親身體驗來揣摩周樸園和魯侍萍之前的糾葛。學習共同體得以構建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有課堂基礎,只有在老師與同學們充分熟悉并且了解彼此的前提下才能夠將課堂進行下去,不管是任何外界因素或者內部原因造成這個環節的破壞都會阻礙課堂的發展,用課堂作為載體,將處于各個學習階段和學習進程的同學作為主體,而老師在其中起主導和指引的作用,這樣基本形式的大致框架就已經能夠展現出來了,接下來就是開展一些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是基于生活中或者是發生在校園內同學們身邊的某個情景進行創設,活動的開展要有條有理地安排,不能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只憑一時沖動而去隨便開設,這樣是對課堂教學資源的浪費和對同學們的不尊重。老師用排列組合的方法將全體同學分為幾個小組進行互動,可以在交流中彼此評價學習的情況是否滿足課堂上的要求以及期末評考的準則,在以上幾個部分涉及到多個方式中逐步探討如何將語文學習與之更好地融合,這樣在不斷反思與自我評價會促進同學們和老師在精神方面的共同成長。
在這種新模式的學習共同體支持下,同學們能夠迅速找到語文課堂的靈魂所在,開辟出語文學習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王君.學習共同體: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新展望【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9)
【2】何紅京.語文教學中構建學習共同體的初步實踐【J】.考試周刊,2012(91)
【3】楊伊娜.論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教學情境的建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5)
【4】陳雪嬌,鐘連君.基于學習共同體的交互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6)
【5】張豪鋒,王小梅.基于對話教學理論的課堂學習共同體研究與設計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0(2)
【6】林榮湊.語文學習共同體研究【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