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貞
【摘 要】
說明文是小學語文教材中非常重要的組成內容。提高語文課程中說明文的教學效率,是每一位語文老師關心的話題。由于說明文沒有優美的辭藻,也沒有較為細膩的情節,所以多數小學生都不喜歡說明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說明文的難度。說明文的語言文字、材料和科學性都具有獨特的特點,所以在說明文的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把握說明文的特點,讓其能夠深入地感悟和接受它,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語文思維。本文通過具體分析蘇教版說明文教學的策略,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
說明文 教學策略 思維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全面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向學生傳達知識的一種文體。尤其是在近幾年的小學語文教材中,說明文的篇幅不斷增多。然而,在小學語文說明文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難以突破模式化的教學限制,生硬死板的教學過程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提高說明文教學效率,對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巧設問題,理解語言意思,品評言語意境
由于語文課堂教學資源較少,課外學習資源較為豐富。因此,在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過程中,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在說明文的學習過程中得到鍛煉,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說明文的知識內容,逐步達到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例如,在《恐龍》一課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大部分學生對恐龍都非常感興趣,所以老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說明文的特點提出“恐龍是什么樣的?恐龍和其他動物是一樣的嗎?根據你自己掌握的情況,你自己最喜歡哪一種龍呢”,通過設置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閱讀課文,從而在閱讀過程中掌握說明文的相關知識點。
為了深入提高教學效率,老師還需要通過刺激學生聽覺,引導學生辨別語音、理解語意、品評語境。其中,老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指導學生認真聽錄音,并讓學生在認真聽完之后相互進行溝通與交流。例如,在學習《奇妙的國際互聯網》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先聽老師朗讀課文,并需要學生在聽老師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自己對互聯網的認識和感受,積極創設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然后,老師在結合說明文的語言文字、材料和科學性,向學生簡單的講述關于國際互聯網的一些情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主動性。通過合理設置“你還知道可以在網絡上做什么?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探究互聯網特點的欲望,以此加深學生對說明文的結構、語言文字和材料的印象,從根本上提高說明文的教學效率【2】。
二、營造氛圍,讀懂科學語言,感悟科學內涵
在小學語文說明文的教學過程中,閱讀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有趣的實踐活動。因此,老師可充分利用閱讀教學方式,緊密結合說明文的特點,創設良好的活動氛圍,讓小學生能夠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去讀懂說明文的科學性語言、讀懂科學感悟,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
例如,在《神奇的克隆》這篇文章時,由于現代科學技術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了較大的便利,所以老師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說明文的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就“科學技術發展給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了哪些便利”進行調查,讓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將教材內容緊密聯系起來,積極討論“有性繁殖”“無性繁殖”有什么區別?你是怎么理解的?深入閱讀《神奇的克隆》這篇文章,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豐富的知識點,促使學生能夠更好的讀懂科學語言、讀懂科學感悟【3】。
由于不同的學生對科普知識的掌握程度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所以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水平也不盡相同,所以老師在說明文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全面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具體情況。而讀是學生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基礎,所以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與文學作品的語言相比較,更加客觀嚴謹,所以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會感覺說明文的語言拗口,難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所以導致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出現斷層。因此,老師在說明文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說明文的相關文章來體會規范的語言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從閱讀中讀懂科學知識、科學語言和科學感悟,以讀的形式來認知文本內涵。通常學生在初步閱讀的過程中可大致感知說明文的內容,理清說明文內容的邏輯順序,如質疑——舉例論證——總結,在精讀的過程中深入了解說明文所講述對象的特征和文章使用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讓學生能夠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準確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從而達到“管中窺豹”的表達效果。
例如,在學習《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這篇課文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關于“孿生兄弟”這個詞語的意思,老師便需要引導學生比較火星和地球的相似之處,充分應用科學的證據來肯定科學家的推斷,深入理解文本語言的準確性和內容的生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是否能夠將說明文中關于“大多”“很少”“大概”等相關的詞語刪去,深入感悟這些詞語“存在的意義”,以此加深學生對說明文用詞規范性的感悟。
三、深入思考,理解說明方法,優化教學過程
在小學語文說明文的實際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老師要合理優化說明文的教學過程,豐富說明文的課堂教學容量,以便學生能夠在說明文的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的狀態;另一方面,老師需要全面分析學生的基礎水平和接受能力,了解學生對說明文的掌握情況。其中,因小學生的認知心理還不夠健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語言都非常形象簡明,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應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針對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記敘性說明文和實用性說明文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能夠通過嚴謹規范的語言來掌握說明文。同時,在科普類的說明文教學過程中,老師還可以合理滲透列數字、打比方和舉例子等說明方法,準確體會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以便能夠在感知說明文的趣味性的同時,能夠更好的把握說明文中所應用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重新分解課外知識的內容,更好地解決動態教學過程中所生成的問題。因此,老師作為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引導者,所以需要合理的將新課程深化改革的理念融入到說明文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深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獲得感性知識,充分激發小學生向往科學、熱愛科學的內部情感。
四、拓寬途徑,準確理解文體,訓練學生思維
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錄的說明文,其篇幅都比較短,而信息資料又將受到篇幅的限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學生對說明文內容的理解深度,所以老師可指導學生積極拓寬說明文學習資料的收集途徑,提升學生對說明文的理解水平。例如,在學習《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課文之后,老師可讓學生借鑒文章所應用的說明方法,讓學生積極動手寫作一篇關于某個景點的說明文。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能夠讓學生在不斷寫作的過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事理、準確理解說明文的寫作方法。
又如,在《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對火星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疑問,所以老師可讓學生充分利用空余時間去搜集關于火星、月球、地球的知識點,深入掌握關于火星的科學信息,并將其與教材文本的內容聯系起來,從而深入把握教材文本中所應用的說明方法。同時,因為寫作是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學生綜合素養體現的途徑。因此,為了最大限度提升說明文的教學效率,老師則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寫作,在不斷寫作的過程中了解事理,準確理解說明文的含義、作用,以及時間、空間和邏輯的寫作順序。
總之,在小學語文說明文的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聽說讀寫的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指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和體會說明文。同時,因為教與學都是多種多樣的,所以老師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積極開展說明文的實踐活動,從而讓說明文課程教學變得更加情趣盎然。
【參考文獻】
【1】王小龍.讓“有趣”伴隨“有效”——淺談小學語文科普說明文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2(1)
【2】王學英.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3(11)
【3】黃春瑩.小學語文中說明文教學要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J】.關愛明天,20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