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培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懂得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作為華夏兒女應具有感恩之心。然而,由于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如今的孩子多半嬌生慣養,形成以自我為中心,感恩之心逐漸丟失。“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民族思想、道德情感,有助于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現代文明修養的教育與熏陶。”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教師既要教書更要育人,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素養的課程,同時承載著培育學生思想道德的重任,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將道德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教會學生感恩,學會做人。”現以《第一次抱母親》教學為例,淺談滲透道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寄情于讀,品悟母親之偉大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是有情感的鮮活生命,以情化人是德育的重要手段,德育實質上是情感的教育,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語言文字的豐富情感性,用靈動的文字撥動學生心弦,使學生與文本之間產生情感的共鳴,提高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提升自己的覺悟,凈化自己的靈魂。
感恩首先要知恩,學生只有真正感知到母親的偉大,體悟出母親的恩情,對母親的崇敬之情才會有油然而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中,以朗讀為載體,寄情于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用語言文字的魅力去感染學生情感,打動學生心靈,品悟母親的偉大。在閱讀教學時,我分為初讀與精讀兩個層次,初讀時采用學生自由讀和小組齊讀兩種方式,以達到正確流利的效果,在初讀后引導學生說說課文大意:文章寫了何人何事,使學生初步接觸感知母親。第二個層次是精讀感悟,通過精心指導學生有重點的閱讀,深入感知和品悟母親博大、無畏的胸懷。我指導學生讀好人物對話,在“我”與母親、護士的對話中,指導學生用不同語氣表現相應人物角色,如護士責怪的語氣,“我”后悔的語氣,媽媽寬慰的語氣,學生在用情朗讀中催發內心情感,在學生充分認知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讀出關鍵詞語的意蘊,親情在朗讀中滋長。
二、寓情于演,體驗親情之可貴
毛澤東說過:“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下。”切身的經歷會收獲感動,真情來自真實的行動,為了讓學生深刻體驗到母愛之可貴,我為學生創造實踐體驗的機會,寓情于演,組織學生開展角色表演,在實踐行動中去表達內心情感,潤澤感恩之心。
我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時,當學生閱讀理解了“我”抱母親的原因之后,我組織學生分角色表演,為了使學生能夠用逼真的動作表達母子親情,將人物演繹得精彩,我反復組織學生探討人物身份,揣摩人物心理,模仿人物動作,我還讓學生聯系自己生活經歷,回憶自己生病時母親的照顧情形,體驗母親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接著,我邀請一位瘦小的女生扮演母親,一位身高力大的男生扮演“我”,一位女生扮演護士,讓他們根據故事發生的情節進行表演,我和其他學生一起為表演者旁白,師生合作共同演繹病房的情景,學生模仿媽媽平時抱自己的方式,從使勁抱轉為輕輕抱,初抱沒想到母親如此之“輕”,臉上表現出驚訝的表情,再抱時生怕弄疼生病的母親,小心翼翼地將母親抱起,學生從抱起換床單到抱著母親入睡,兩次抱母親的行動讓學生為母親被生活重擔壓得身體瘦小而難過,為自己平時沒能替母親承擔重擔而感到慚愧。“老師,我們也要表演!”孩子們情緒被激發,我又邀請了兩組學生表演,一組比一組表演得真切,他們身臨其境,真情演繹,表演讓學生體驗到親情之可貴。
三、融情于寫,抒發感恩之情懷
叔本華說過:“作品是心靈的精華。”寫作是表達道德情感、提高思想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為了讓學生心中涌動的感恩之情得以抒發,我組織學生開展練筆活動,讓學生融情于寫,在寫作中抒發感恩情懷,表達對父母恩情的感激。
海塞說過:“沒有什么比沉浸在創作的歡樂與激情中揮筆疾書更美,更令人心醉的事了。”創作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情,有些小學生不喜歡作文,究其原因是他們心中缺少真摯情感,他們沒有體會到寫作的歡樂,未能生發出寫作的激情。在《第一次抱母親》教學中,我設計了練筆環節,為了激發學生寫作欲望,我采用辯中激情,引領學生在激情辯論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在辯論中創生靈感,催使將真情實感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在學習了課文后,你們對母親有了怎樣的認識?”我拋出話題,“母親對我們有養育之情、教誨之恩。”“母親是世上最偉大的人,她無私無畏、胸懷博大。”“我們要熱愛母親,不能惹母親生氣。”“我們要感謝母親,主動為母親分擔憂愁,長大要報答母親的恩情!”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暢談學后的收獲與感想。“那就請同學們用美妙的文字表達出對母親的感恩情懷吧。”在我的激勵下,學生激情澎湃,寫作欲望被激活,感恩之情自然流淌,字里行間飽含著濃濃的親情。寫作點化了學生情感,點亮了學生的感恩心。
赫爾巴特說過:“道德被認為是人類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讓我們立足語文課堂,將感恩教育滲透于閱讀中、表演中、練筆中,在教學中有效開展道德教育,實現智慧與品德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