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雅典
語文,應該是以“聽說讀寫”為基礎,注重日積月累的沉淀。語文課程標準倡導,關注語文的交際性與人文性,突出學生學科綜合素養,能在真正引領學生在觸摸語言文本中獲得更多的深切感知與深刻體驗。從語文的本質特征出發,注重以生活感知為起點,利于學生在強化識記和主動運用中獲得豐富感知,提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滿足其多樣化認知發展需要,積淀深厚語言文化知識。
一、深讀課文:挖掘“言外意”
閱讀課文好似品茗,越品越有味。閱讀課文的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和文本、作者、情境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就是自身理解感知不段豐富的過程。深度閱讀課文,便于學生在主動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中深化感悟。深讀課文,利于學生獲得不一樣的感觸。
深度研讀課文,發現其中的內涵意義不一般。如,在《珍珠鳥》教學中,圍繞“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核心內容,我請學生從文本中摘錄出相應的信息進行深入揣摩構思,幫助他們深化理解。有的同學摘錄了“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后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認為作者這樣描寫不僅寫出了珍珠鳥的漂亮,更是讓我們感受到這樣的小動物確實讓人頓生愛意。有的同學說,作者描寫珍珠鳥和自己戲玩的情境,告訴我們人和動物都是可以和平相處的,都是需要彼此依靠雙方共生共榮的。有的同學在研讀中發現,這是作者告訴我們人類無休止地迫害小動物,使得他們對我們人類有了更多的憎恨,正是由于彼此之間缺少足夠的信任。有的同學說道此篇課文告訴我們,人與動物一旦失去了最起碼的信任,彼此之間的友誼都是蒼白的,都是一種虛偽和空白。
閱讀課文,多給學生更多的自我構思和深思機會,利于他們在深度研讀中獲得更多感思。結合學生的整體感知,多給他們相應的自我嘗試和探索機會,便于他們在研讀中獲得豐富認知。多請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感思,便于他們在認真閱讀欣賞中獲得更多的認知。
二、互說感思:傾聽“真呼聲”
真實的語文課堂應該是“議論紛紛、笑聲陣陣”的樂園,是學生彼此互動探知的重要平臺。鼓勵學生根據問題主動表達自己的感思,利于其在深入思考與主動傾訴中碰撞耀眼思維火花,深化理解深度。突出相互表達交流,便于學生在深化感知體驗中傾聽更多真實的呼聲,利于他們靈活運用。
互說感思,能給學更多不一樣的認知。如,在《三打白骨精》的教學中,圍繞“孫悟空怎樣三打白骨精?”的思考話題,可建議學生圍繞“作者寫白骨精有何用意?”進行深入協作探知,給他們更多的綜合表達運用機會。很多同學在表達中就“白骨精的陰險狡詐與孫悟空的機智勇敢”進行了比較,紛紛認為通過對比的方式烘托出其中的情境氛圍,利于讀者從中發現更多“言外意”。有的同學說,以白骨精的狡詐多變來烘托孫悟空的不一般,更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作者的苦心。有的同學說,自己要是孫悟空,定會主動向各路神仙請教,一定要將白骨精摔死打碎。有的同學說,盡管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但更多的是告訴我們團結協作與不畏強暴的道理,告訴我們要開動腦筋,辦法總比困難多,等等。
學生相互傾訴自己的心聲,利于他們在豐富理解感知的方法中獲得更多豐富體驗,便于他們在整合資源開闊眼界。創設具有多樣化和開放性話題,利于學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真實感知,便于他們在認真研讀中感受其中的問題,在相互交流中掌握方法,提升綜合運用準確性和規范性。
三、抒寫感觸:唱響“好聲音”
書面表達是學生由語言信息接收向語言信息輸出轉變的重要載體,是學生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重壓途徑。引導學生養成書寫感觸的習慣,利于其在深入學習探知的過程中獲得更多豐富感知體驗,便與其強化識記運用。書寫感觸,給學生提供更多自我表達 的舞臺,說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抒寫感觸,能讓學生獲得更多深刻感知。如,在學習《云雀的心愿》后,針對“心愿”表達主題,不妨建議學生書寫“閱讀云雀的心愿后,有怎樣的感知?”引導他們針對各自的想法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很多同學在閱讀后,能夠結合各自的心愿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同學說,其實云雀的心愿也是廣大小動物的心愿,是給我們人類敲響警鐘,告訴我們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破壞生態文明為代價,否則會自食其果。有的同學寫到,自己的心愿是能真正看到青山綠水,為自己的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讓他們能真正享受到幸福、快樂。有的同學寫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不能成為一種口號,更應該成為我們的一種自覺行為,成為我們內心不可缺少的發展紅線,等等。
多抒寫自己的閱讀感知,利于學生在充分整合資源中獲得更多深刻認知,便于學生在主動深化識記中增強表達的激情。找準學生關注的熱點,多給他們相應的開放性話題引導,利于學生在收集相應語言信息中積淀深厚感知,滿足其多元化發展需要。
總而言之,關注學生語言表達技能培養,注重閱讀積累、互動表達和自由抒寫等策略指導,利于學生在主動積累重生成豐富語感感知,在靈活表達運用中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力。注重讀說寫技能培養,能有效活化課程資源和教學過程,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