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亦樟 詹千熠 王駿 鄧趙紅 晏濤



摘 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影響著人們學習、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有關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如何發展、如何適應社會的需求等問題已成為研究重點。本文基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發展現狀,闡述了大數據時代該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發展;知識結構
作者簡介:蔣亦樟,博士,江南大學數字媒體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數據、計算智能;詹千熠、王駿、鄧趙紅、晏濤,江南大學數字媒體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南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面向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養的機器視覺類課程精準教學研究”(編號:JG2017040)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32-0022-03
目前,我國已經步入了大數據時代。所謂大數據,即海量數據信息,這些數據信息來源于人們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記錄著萬物及萬物之間的一切關聯。大數據主要分為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數據的特點如表1所示。而單獨的數據是毫無意義的,大數據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于是誕生了大數據技術。大數據技術的關鍵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基于上述情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成為必然。
一、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發展現狀
1.專業規模。從2000年開始,我國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院校數量快速增長,迅速增加至116個專業點。增長趨勢如圖1所示。
2.課程設置。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屬于交叉學科,是計算機類專業與藝術類專業的有機融合,所以課程的設置也結合了這兩個學科的特點。該專業課設置時需要考慮:①夯實基礎。通過一些平臺課程,加強學生計算機應用基礎以及掌握數字媒體專業的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還可適當引入藝術類基礎課程,增強學生的藝術審美造詣;②選定方向。學生根據自己的所長以及興趣愛好,自由選擇自己的專業課程,前提是所選課程的學分能夠達到人才培養標準。③擴寬領域。鼓勵相關院系開放數字媒體相關課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修其他院系的交叉課程,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基于以上幾點考慮,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分為通用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核心。專業的知識結構如圖2所示。
3.專業平臺建設。由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一門偏實際操作的學科,多動手是提高學生專業水平的重要手段。學校可以提供相關實訓設備、實驗平臺,為學生學習提供必要的軟硬件環境保障。具體可根據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特點,建設數字媒體綜合訓練實訓室、影視動畫制作實驗平臺、智能多媒體實驗平臺等。其中,數字媒體綜合實驗平臺主要用于學生“出關”之前的最后訓練。學生學完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所有課程之后,可在該實驗平臺上進行某個項目的綜合訓練。該平臺為學生提供了系統性的訓練條環境,主要包括網頁制作、網站建設、游戲開發等。影視動畫制作實驗平臺主要用于動畫的設計、制作,影視視頻的后期剪輯優化等操作。智能多媒體實驗平臺主要用于學生練習基于人機交互技術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等項目。
二、大數據時代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發展思考
1.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發展現狀。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媒體信息的交互方式日益成熟,作為人類創意與科技相結合的數字內容產業已成為當今世界知識經濟的核心產業。與此同時,數字媒體技術對于數字媒體產業的推動力是無可取代的。本文通過對江南大學近五屆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調研表的統計分析,得到以下數據:
(1)專業薪資區間占比。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平均薪酬水平為6740元。本專業畢業后5年內,不同薪資占比詳情如圖3所示。
(2)專業就業方向分布。從調研表中,統計出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方向排名前五的分別為互聯網/電子商務、計算機軟件、影視/藝術/文化傳播、新能源、廣告、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占比均超過10%,其中互聯網/電子商務領域就業人數最多,占比率高達20%。
(3)專業就業地區分布。本專業就業地區排名前三的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人數分別是25%、20%、18%。可見,越是經濟發達、信息化產業集聚的城市,本專業就業人數越多。
2.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1)招生對象不同。不同的學校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學生的要求不相同,主要表現為招生要求的文理科的不同。有些學校招生對象規定為文科生,有些學校規定為理科生,有些學校則文理兼收。導致的結果則是同樣的專業,有些學校頒發的是文學學士的畢業證書,而有些學校頒發的是工學學士的畢業證書。
(2)學科培育定位不相同。目前主要分為兩種不同的培育定位,分別是以“技術為主、藝術為輔,兩者結合”和“藝術為主、藝術為輔,兩者結合”。如浙江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為典型代表的學校主要培育以“技術為主、藝術為輔,兩者結合”的技能型人才。如中國傳媒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為典型代表的學校主要培育以“藝術為主、藝術為輔,兩者結合”的高素質人才。
(3)學科培育標準不統一。截至目前,眾多學校均開設了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絕大部分學校對于該專業學生的培育原則為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但在具體培育過程中多有偏離初衷的情況存在。究其原因,在于各個學校對于該專業學生的培育標準不統一,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均是從計算機類或藝術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衍生而來,并未根據實際市場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導致不同性質的學校的學科培養標準不盡相同。
(4)學科課程設置不相同。由于培育定位不同,勢必導致課程的設置不同。偏藝術類學校的課程設置偏重藝術類課程,如藝術設計概論、設計美學、藝術設計基礎等;計算機學科課程要求較少且較淺顯,如視頻特技與非線性編輯、數字合成技術等。偏工科類學校的課程設置則偏重計算機類課程,如計算機技術基礎、通信技術基礎、數字信號處理技術、計算機網絡、數字圖像處理、網頁設計、多媒體信息處理與傳輸、交流媒體技術、動畫原理與網絡游戲設計、視頻特技與非線性編輯、虛擬現實等,而藝術類課程要求較少且淺顯,如藝術設計概論、設計美學、藝術設計基礎等。導致的情況則是傾向性較重,較難培育出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方面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5)專業人才稀缺。當今世界90%以上的數據是以數字信息的形式存儲的,社交網站、搜索引擎、互聯網電商、新聞媒體門戶網站以及政府網站均產生大數據。而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從業者主要面向新聞媒體、電子雜志、線上影視、游戲制作、移動媒體等領域。大數據時代帶動了數字媒體人才的需求增長,截至2007年底,我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需求已突破180萬,如何培養出行業匹配性較高的人才是各學校需要思考的問題。
3.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發展思考。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結合大數據時代特征,可從以下幾方面制定培養方案:
第一,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特征,采集歷史畢業生文理科招生數量,統計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文理科招生比例;收集該專業畢業證書的文學工學數量,統計各種比例,并追蹤各個學生就業后所從事的崗位,以及取得的成績。綜合上述信息,結合市場人才需求詳情,分析招生條件,明確招生對象,并規范畢業證書的頒發。
第二,通過企業調研、畢業生走訪、專家咨詢等方式收集企業需求、崗位需求、畢業生專業發展情況,根據專家意見,學校結合自己的定位,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并制定符合學生發展、學校發展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第三,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科學規范課程設置。重點規劃資源建設,包括教材資源以及在線學習資源建設。由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新興交叉專業,高質量的教材較為缺乏,應鼓勵行業專業人士、資深教師編輯專業書籍,引進國外優秀教材。
綜上所述,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作為近幾年發展迅速的新興學科,實操性較強,且緊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等發展而發展,發展勢頭強勁。該專業培養的人才既要具有高超的計算機技能,又需具有一定的藝術設計能力。正因為該專業的實操性強,人才培養的硬件環境必不可少。各種實驗時訓平臺的建設是保障學生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的關鍵,也是培養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必不可少的核心環節。充分利用先進的大數據技術制定符合時代特色的數字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符合市場需求的課程設置,才能夠根據各個學校所長培養具有本校特色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韓潔.大數據時代數字媒體“三對接”人才培養改革探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5,31(2):74-75.
[2] 沈琦,于學軍,張麗.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特色專業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16) :162-163.
[3] 苗茹,蔡坤.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9):111-113.
[4] 王崇文,丁剛毅,陳旵明,等.基于協同創新的數字媒體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 2014 ,(4):45-47.
[5] 耿衛東,彭韌,李曉.面向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數字化學習平臺建設[J].計算機教育, 2010,(16):100-104.
[6] 葉福軍,潘瑞芳.淺談我國高校數字媒體專業的建設狀況[J].新聞教育,2010,(5):168-169.
責任編輯 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