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清
[摘要] 目的 探討根因分析法在急診急救護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分析2015年7月—2017年8月間該院急診急救護理不良事件,2015年7月—2016年7月為護理整改之前,2016年8月—2017年8月為護理整改后,通過根因分析法,對整改前、整改后的不良事件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并針對不良事件制定相應的整改和預防策略。結果 利用根因分析法后,相較于整改前,發現整改后的不良事件上報率顯著上升、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降低(P<0.05);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顯著上升(P<0.05);護患糾紛發生率顯著降低(P<0.05)。結論 在急診急救護理不良事件管理中,利用根因分析法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同時還能提升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使護患糾紛率大大降低,值得臨床重視。
[關鍵詞] 急救護理;根因分析法;不良事件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1(a)-0043-02
急診科室收治的患者變化快、病情急、疾病類型多、救治難度高、風險高、不確定因素多,是醫院搶救危重癥患者生命、應對突發事件的前沿。患者生命安全、搶救成功率與急診護理質量密切相關,是質量控制、質量管理的關鍵所在。但由于急診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幾率較高,如何有效減低急診護理不良事件幾率,提升急診搶救成功率,是現階段臨床護理研究的重點[1]。該院通過護理質量控制小組,利用根因分析法,分析2015年7月—2017年8月間該院急診急救護理不良事件資料,同時提出了整改和預防策略,獲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2015年7月—2017年8月間該院急診急救護理不良事件資料,在該階段中,急診科為進一步加強管理急診不良事件,成立了護理質量控制小組,共8名小組成員,組長職責由護士長擔任,副組長職責由分管護士長擔任,工齡1~10年,平均工齡(7.5±0.2)年。所有小組成員的表達能力較強,護理理論知識全面,平時工作較為積極、主動,不曾參加過不良事件整改培訓。排除非護士職稱者、實習生、曾參與過不良事件整改培訓。
1.2 方法
統計分析護理整改前(2015年7月—2016年7月)的不良事件資料,對其發生的幾率進行計算,而后統計分析護理整改后(2016年8月—2017年8月)的不良事件資料。整改期間成立護理質量控制小組,護理期間要求小組成員嚴格按照根因分析機制進行執行,組長與副組長嚴格監督、進行技能培訓,主要培訓根因分析法的操作,根本原因分析護理不良事件,對結果進行分析總結,預防同類事件再次發生,進而促進護理質量提升。①確定原因:先列舉不良事件的系統分類及其有關組織,通過“魚骨圖”“原因樹”等形式,根據時間順序對不良事件的發生進行描述。而后系統分析儀器設備、人物對象、環境、方法等,查找原因,在直接因果關系中對其作用進行確定。可利用提問的方式對原因進行確定,比如不存在這一原因時,還會發生問題嗎,或排除、糾正原因后還會發生同類事件嗎。分析原因時著重探討人為原因以及過程,若因為人為原因或過程而引起不良事件,需進一步追溯,合理設計流程。強調分析不良事件,對個人職責追究予以淡化。②整改策略:實施根因分析法確定原因之后,由護理質量控制小組予以分析,提出針對性的整改和預防策略。改進護理工作過程,人力資源合理調配,改善工作氛圍和環境,對護理人員的安全教育進行加強培訓等。在護理過程中讓全科護理人員始終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護理質量為第一目標,結合急診科效能運轉機制。護理質量控制小組需不定時排查護理風險,預防性處理有可能會發生的不良事件。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整改前(2015年7月—2016年7月)、整改后(2016年8月—2017年8月)的護理不良事件上報率以及發生率。比較根因分析法實施前、實施后的急診科護患糾紛事件發生率、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
1.4 統計方法
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 21.0統計學軟件予以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根因分析法實施前后急診急救護理不良事件的上報率和發生率
利用根因分析法后,急診急救護理不良事件的上報率為90.91%,顯著高于整改前不良事件的上報率為76.24%,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根因分析法后的急診急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0.87%,顯著低于整改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8.21%,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根因分析法實施前后的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
根因分析法實施之后,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明顯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對比根因分析法實施前后護患糾紛發生率
根因分析法實施之后,護患糾紛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根因分析法最開始被應用于控制美國海軍潛艇操作系統的質量,是一種質量結構探詢程序[2]。現階段被我國醫療機構應用于異常事件分析的主要方法。此種方法旨在提高醫療機構檢視系統的質量,同時對其過程加強改善,并不是著重追究個人責任和個人檢討,在護理質量管理期間應用根因分析法,有利于確保患者安全。
急診科護理較為特殊,實施護理質量控制就顯得至關重要。根因分析法的基礎以證據為主,經不斷走訪調查、分析總結,查找根本原因,加以利用循證護理的部分模式,進而對有關制度層面、工作流程不斷完善,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和預防策略[3]。實施根因分析法能夠找到問題的根源,并保證這一問題能夠從根源上得到徹底的解決。此種分析方法對整個系統以及護理不良事件的分析、改進予以了高度重視,其目的不是為了追究個人職責,而是注重強調不良事件的分析,這樣一來便于科室管理者、當事人能夠自覺、主動上報不良事件,以防縱容不良事件的發生,大大降低再一次發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4]。本次研究中分析發現,利用根因分析法,控制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結果發現整改后,急診急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0.87%比較整改前的不良事件發生率8.21%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整改后的急診急救護理不良事件的上報率為90.91%,顯著高于整改前不良事件的上報率為76.24%,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急診科患者眾多,且涉及諸多疾病類型,是護患糾紛、醫患糾紛高發科室,而誘發醫患糾紛和護患糾紛的最主要的導火索為護理不良事件。實施根因分析法之前,急診急救護理糾紛率高達7.72%,根因分析法實施之后,急診急救護理糾紛明顯降低到0.08%。這一結果說明根因分析法有利于避免醫患糾紛、護患糾紛,使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這低于醫療環境的改善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急診科護理工作量較大,節奏緊張,使得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并不是太高,經該次研究結果發現,實施根因分析法之后,能夠幫助護理人員提升對工作的滿意度,原因分析,是因為根因分析法的目的并不在于追究當事人的責任,而是重點分析不良事件[5]。除此之外,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對內部壓力因素有著顯著的改善作用,使其規避風險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護患糾紛發生率的降低,使外部壓力因素得到了顯著的緩解[6]。說明根因分析法有利于查找不良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并針對發生的原因實施相應的整改措施,探索一條安全且高效的護理方案,減少護理不良事件,提升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密切醫患關系,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綜上所述,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是急診科管理的核心,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根因分析法對提高急診護理安全、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余葉嫦,李共甜,寧炳雯.根因分析法在急診科護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4):558-559.
[2] 張曉榮,權良偉,張彩俠,等.根因分析法在導管滑脫護理不良事件中的應用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7):2436-2437.
[3] 潘瑛.根因分析法在急診科護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運用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22):145-147.
[4] 謝清珍.根因分析法在臨床給藥護理不良事件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醫藥,2017,12(5):195-196.
[5] 劉亞玲,魚小敏,劉莉,等.根因分析法在護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10):161-162.
[6] 羅珊.根因分析法在急診護理不良事件分析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3,23(6):50-51.
(收稿日期: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