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淋淋 孟艷杰 張麗波 王曉麗
[摘要] 目的 分析護理安全管理機制應用在消毒供應中心的可行性。方法 資料選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該院供應室的1 866件消毒的供應室物品,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物品件數各為933件,給予對照組物品實施常規消毒和管理辦法,而給予觀察組物品實施護理安全管理機制,分別觀察兩組消毒物品的合格率。結果 經統計發現觀察組待消毒物品消毒合格率為96.67%,而對照組為79.21%,相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待消毒物品發生風險的發生率為23.37%,而對照組為53.27%,相比觀察組明顯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消毒供應室應在常規管理基礎上實施安全管理機制,可有效提升消毒物品的消毒合格率和降低物品發生風險的發生率,值得推廣和實施。
[關鍵詞] 消毒供應室;護理安全管理機制;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 R1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1(a)-0078-02
供應室主要供應醫院無菌物品,若消毒不合格可導致患者和患者之間發生交叉感染,嚴重影響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且可在臨床多次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出現耐藥反應,不僅延長治療時間同時也可加重患者病情,若治療不及時或菌群試驗不準確可嚴重威脅患者生命,而從前供應室消毒采用常規辦法,但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展,使得護理安全管理機制在臨床工作中逐漸展開[1],且初步得到顯著效果,該文主要針對消毒供應中心應用護理安全管理機制的可行性與常規護理辦法進行詳細研究探討,為今后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有利參考,特選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該院供應室的1 866件消毒的供應室物品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該院供應室的1 866件消毒的供應室物品,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物品件數各為933件,而對照組消毒物品中有婦產科164件、骨科159件、胸外科127件、眼科99件、肛腸科137件、介入科118件、神經外科129件;而觀察組中婦產科161件、骨科153件、胸外科129件、眼科102件、肛腸科132件、介入科120件、神經外科136件,排除該次調查患者患有艾滋、梅毒、乙肝等重大傳染性疾病,對比兩組各科室消毒物品數量發現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辦法。
1.2.2 觀察組 給予觀察組患者實施安全護理辦法,如由醫院派出專業消毒供應工作人員進行供應室專業培訓,主要培訓內容包括專業技術(器械清洗、消毒、保養)和職業素質,對于消毒供應由醫務人員共同監督[2]。
1.3 評價指標
主要觀察兩組待消毒物品的消毒達標合格率,以及護理人員發生護理風險的發生率。
1.4 統計方法
采集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計算、分析、處理,組間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消毒物品使用不同護理辦法后消毒達標合格率
統計發現觀察組患者采用護理安全管理機制后消毒物品合格率為96.67%,以及不合格率為3.33%,而對照組任然采用常規護理辦法消毒物品合格率為79.21%,以及不合格率為20.79%,相比觀察組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物品發生護理風險發生率
統計發現觀察組采用護理安全管理機制后發生消毒物品風險的發生率為23.37%,以及無風險率為76.63%,而對照組為53.27%,以及無風險率為46.73%,相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人們的衛生意識和生活水平不斷的提升,使得患者對于消毒意識逐漸提升,且醫療系統的消毒供應意識也逐漸提升,進而使得對消毒供應的專業性有更高的要求[3]。而護理專業人員各學歷、職稱等存在差距,未進行自我提升參加相關專業培訓和進修,使得護理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無法達到統計水平,對于在工作中出現緊急情況和風險等無法自我進行處理和解決嚴重影響臨床治療和康復效果。而經過該次調查結果分析,該院需組織專業消毒供應學術人員對消毒供應專業技術和職業素質進行培訓,而培訓人員主要包括:實習護士、護士、護士、主管護師以及供應室護理人員[4]。專業技術主要包括護理人員對醫療器械和工具的清潔(清潔液比例、清潔器械選擇、保養潤滑等);同時檢查醫療器械注射器的安裝(注射器突頭潤滑、針尖保護、器械盒內設置固定位置)和葡萄糖封閉性(生產日期、截止日期、比例),以及統計使用不同護理辦法后器械消毒和殺菌的合格率[5]。而對護師以上級別應將培訓重點放在對消毒技術的監測培訓[6]。而對于其他供應室人員應進行崗位針對性和專業性的培訓[7]。同時醫院應根據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國家對菌群消毒合格要求進行完善和強化管理制度,進而降低全院發生菌群感染[8]。各科室應詳細擬定醫療器械可回收消毒利用的管理流程,如金屬注射器回收、病房床單被罩、醫療器械消毒等,針對科室菌群特點進行針對性菌群消毒,切記需要環氧乙烷和高壓物品應明確分開,避免器械的再次使用效果和器械的使用壽命,同時對于消毒器械的消毒同樣至關重要,應針對消毒器械進行詳細消毒,防止器械在清洗和消毒過程中發生二次感染[9]。對于器械使用、操作流程等應針對性擬定操作流程,共同促進醫生和護理人員默契配合避免在臨床操作中出現醫療事故導致發生感染[10]。但盡管經過詳細、周密的培訓,在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和物品消毒仍會出現諸多問題,但為降低此類事件的發生影響醫院的工作,醫院應進行流動性、抽查性、嚴格性的檢查,將發生醫療風險和事故的器械進行根源追蹤,將其發生率納入到護理人員的績效中,實施獎懲制度,根據其發生事故的嚴重程度設置懲罰金額,不僅在各科室操作間注明操作流程,同時在清洗間詳細標注器械清洗、消毒、包裝、開關等操作流程[11],同時對供應室應設置區域管理辦法,將消毒日期進行階段性管理,防止使用過期消毒物品,而對于艾滋、梅毒以及乙肝等物品應盡量采用一次性使用物品,降低較差感染的發生,將各個容易發生風險的環節加強管理[12]。通過該次調查發現,觀察組物品合格率為96.67%,對照組為79.21%,相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物品發生風險發生率為23.37%,單對照組為53.27%,相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消毒供應采用護理安全管理機制可有效降低物品發生風險的發生率,且提升患者物品合格率,大幅度提升醫療安全。
[參考文獻]
[1] 廖先敏.消毒供應中心質量管理中護理安全干預機制的應用效果分析[J].心理醫生,2016,22(22):100-101.
[2] 宋麗云.護理標識在消毒供應中心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a3):57-59.
[3] 林麗芳.探索在護理質量安全管理中行問題管理模式(基于JCI核心理念)的可行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z1):24.
[4] 張雪.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實施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89):108.
[5] 李玉麗,李玉娟,聶玉香,等.優質護理在提升消毒供應中心工作質量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2):5261-5263.
[6] 洪花,蘇梅榕,吳倩倩,等.開展品管圈活動降低消毒供應中心器械返洗率的效果觀察[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2):215-218.
[7] 殷瑋瑋,徐亞金,施仲芬.消毒供應中心對骨科外來器械全程質量管理的實施方法與效果評價[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2):107-108.
[8] 周慧芬,黃愛玲,范歷,等.消毒供應中心檢查包裝區人員手衛生狀況動態調查分析[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5,32(6):604-605.
[9] 杜占彩,李鴻雁.消毒供應中心壓力蒸汽滅菌器生物監測失敗原因及干預措施[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0):904-905.
[10] 呂勇娟,李杏,吳娟,等.品管圈活動在提升臨床科室對消毒供應中心滿意度中的作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5):4-6.
[11] 郭穎暉.護理質量控制責任制對消毒供應中心腔鏡器械供應質量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3):230-231.
[12] 趙艷華.細節護理對提高消毒供應中心滅菌消毒服務滿意度評價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154-156.
(收稿日期:20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