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竟成
[摘要] 醫院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醫院后勤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通過供給側改革的引領,實現集約式發展、結構優化與要素升級,從而推動國家醫療服務水平的整體提升。
[關鍵詞] 供給側;基礎設施建設;醫院;優化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1(a)-0185-02
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時期,面臨著從保持總量發展進入結構優化的階段。在此大環境下,我國的醫院在過去一段時間里積累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總量。大型公立醫院急劇擴張,民營醫院快速發展。不少大城市醫療床位數已日趨飽和。醫院基礎設施伴隨著醫院的發展進入井噴時期。但是我們也發現,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也在不斷出現。傳統的醫療建筑布局、發展模式、醫療產業結構已不能持續提供人民群眾需要的優質醫療服務,同時,過度的基礎設施建設積累勢必會造成土地資源、醫療資源的浪費。因此,在供給側改革引領下,如何優化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結構,使有限的基礎設施資源更好的為醫療服務提供保障,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1 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和必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化水平的發展,近些年社會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但是很多地區特別是大型城市的三甲醫院少、床位不足等成為這一需求的阻礙。不少地區因此大力新建、擴建醫院。例如在十二五期間,國家衛生計生委就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64億元,支持40家委屬(管)醫院的86個項目建設,總建筑面積達到513萬m2,北京市2017年計劃建設的醫院建筑面積達到約134萬m2。醫院基礎設施近些年的大力建設為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提供了保障。但也要認識到,醫院的基礎設施建設如同其他傳統產業一樣,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一定要避免粗放發展,走上鋼鐵、煤炭等其他項目從產能不足到產能過剩的老路。而是要在供給側改革的引領下,走出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的新路。
長久以來,在對GDP的認知里,GDP來源于C(消費)+I(投資)+G(政府支出)+X(出口)-M(進口)。因此出口、消費、投資一直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1]。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在我國GDP高速增長,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的大環境下,受到以凱恩斯經濟學為典型代表的“需求側”理念的影響,凱恩斯經濟學認為,總需求水平決定了總生產和就業水平。自1929年資本主義大蕭條和羅斯福新政后,凱恩斯經濟學成為許多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指導。在我國《十三五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中關于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資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標中,將人口需求作為醫療保障建設規模的依據,類似的文件與指導意見為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也要看到,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交通的不斷便捷以及“互聯網+”“工業4.0時代”的到來,同樣的床位,代表的是不同的醫療服務水平,單純的以人口需求作為依據很可能導致醫院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的不合理分配,重復建設或無效建設將會不斷出現,不符合我國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加快、發展動能有序轉換,總體穩中向好的發展趨勢。
醫院建筑作為公共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是政府支出的重要對象。單純的以“需求側”作為指導思想,可能會忽視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的特殊性,忽視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的多方面需求。因此,單純的大規模建設醫院,不從供給側的角度考宏觀考慮醫療服務及整體社會環境,包括整個社會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食品安全水平、環保水平等,很可能導致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的局部不足或浪費,政府支出無法有效利用。
2 如何通過供給側改革引領醫院基礎設施建設
2.1 以供給側改革作為指導思想,是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
健康不僅是廣大群眾的基本需求,也是國家穩定與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單純的通過新建擴建醫院基礎設施來刺激人民的“健康消費”是不合時宜的,因為健康服務有其特殊性,人民群眾傳統上只有在有健康服務的需求時才會去醫療機構,而不會單純的因為醫院規模擴大了就主動尋求服務。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水平,包括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從而使醫療產業的總體生產力水平邁上新臺階。這樣才能使人民群眾對健康服務的要求發揮出來,激活與喚起供給側對需求側的能動性[2],醫院的基礎設施建設才有用武之地。
2.2 優化產能是醫院基礎設施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方法
在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優化產能指的是提升醫療建筑的建設水平,布局合理、流程規范,從而為醫療服務提供更好的保障。醫院建筑不同于其他公共建筑,由于其復雜的功能、大量的醫療設備、密集的人員流動,導致其對設計、施工能力都有極高的要求,僅將醫療建筑等同于普通公共建筑,不能完整有效實現建設初衷。通過優化產能,從供給側做文章,使醫療建筑的建設不斷規范化、精細化。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的設計階段,醫療機構必須滿足醫療服務為中心,小到每一間診室的布局,大到整個院區的規劃,都要統籌考慮,細致到位,才能有利于整個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尤其一些大城市的公立醫院,老院區都建設在市內的繁華地段,用地緊張,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受到限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特別是地下空間,也已成為新的研究課題。
當前,我國的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以建筑成本為例,當前我國醫院基礎設施造價成本大約在6 000元/m2以內(不含醫療設備、家具等),沿海發達地區略高。日本在2012年左右,歧阜縣一所普通醫院的工程造價就達到了約1.6萬元/m2[3]。我國香港地區新建醫院的工程單位造價甚至更高。可見,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高投入產業,其資金需求量、科技需求量都遠超其他普通公共建筑。通過實現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的產能優化,提升醫療建筑的本身品質,從而在供給側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資源,促進整個國家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
在新的健康理念的指引下,人民群眾需要的已不僅是傳統觀念中看病抓藥的地方,還包括體檢預防、養老養生、治療護理、康復理療等不同功能的“大醫院”模式,從而使健康服務更普遍、更完整。因此,通過結構性調整進行產業轉型,將原本用于傳統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的資源用在新模式的“大醫院”里,如建設醫養結合產業、健康體檢服務中心等,可以更有效地去除過剩產能,集中優勢資源。
同時隨著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升級,在“大健康”等新理念下,醫院的基礎設施建設已不再局限于門診、病房、醫技科室等傳統建筑的基礎設施建設內容,還要包括云計算、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建設,將互聯網+與傳統的醫療建筑結合起來,實現線上線下醫療資源的整合,打造新的醫院建設方案,是未來醫院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的新方向。
2.3 在醫院基礎設施建設中,去產能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人民群眾對健康要求日益提高的前提下,大量重復建設綜合性醫院也會造成產能過剩的問題。在當前醫院建設的時期,很多醫院特別是一些因為機遇問題有歷史發展欠賬的公立醫院,在獲得政府投資后,大規模擴建或新建院區,對周邊人口的醫療需求并未進行充分合理的考慮,極有可能導致后期的床位空置。一些醫療建筑的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大多重復化、單一化。傳統的門診、病房、醫技用房大量建設,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
例如,綜合性三甲醫院全部有自己的檢驗科室,檢驗科室占地面積大,環保要求高,雇傭人員多,資源消耗大。各三甲醫院之間對檢驗結果甚至互不認可,但檢驗手段、檢驗標準早已標準化、制度化,已無必要重復建設。各醫院建設自己的檢驗科室已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供應室是醫院的傳統部門,承擔整個醫院醫療器械的消毒供應工作,并由大量的護理人員及專業人員進行服務。供應室建筑標準高,內部設備特別是通風排風系統較復雜,并且需要采購大量昂貴的消毒設備。整體造價高,資源需求量大。多家醫院完全可以集中建設甚至可以委托第三方建設,提供標準的消毒供應服務,沒有必要每家醫院都建設供應室,造成基礎設施資源的浪費。
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下,通過去產能,由政府衛生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主導,醫院集中建設檢驗中心、供應室等可以資源共享的科室,進行集中管理、集中配送。而非各醫院各自建設,完全可以節約資源,方便病人、降低費用。
另外,通過分級診療制度的推廣,醫聯體等新模式的創立,患者無需大病小病都集中到城市的三甲醫院,導致看病難、掛號難。從而將醫院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從過度集中在大城市三甲醫院轉變為為合理分配到基層、鄉鎮,方便了病人就醫,從而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避免了大城市三甲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的產能過剩。
2.4 政府是醫院基礎設施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保障
從醫療衛生服務宏觀環境來看,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必須有政府作為最終保障。主要包括:①醫保體系保障。全民醫保體系的不斷完善,使人民群眾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②法律保障。政府通過醫療相關法律的制定與執行,緩和醫患矛盾,保障醫護人員與患者的合法權益,使得整個醫療服務行業更加規范。③職責保障。在新醫改的形式下,公立醫院與社會醫院的分工,大型綜合醫院與社區醫院、基層醫院的職能都將進一步明確、清晰。通過政府的有效保障,規范醫療衛生服務行業的運行,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才能夠作為醫療衛生服務事業的載體,通過供給側改革,發揮應有的作用。
3 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和重要意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于提高供給質量。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引領,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將從過去的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式發展轉變,通過減少低端與無效的基礎設施建設供給,擴大中高端供給,使整個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結構變化。醫院基礎設施不再遵照過去的大用地、大體量、大投資的“三大”建設模式,而轉為以精細化建設、資源合理利用、提升醫患人員體驗為目標,從而滿足醫療衛生服務事業發展的需要。
通過對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有效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能結構,去除無效、低水準及過剩產能,在相關法律法規及制度的保障下,使得政府與社會在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支出更加有效合理,得到充分的回報。從而加強醫療機構的自身競爭力,獲得生存發展的能力與權力[4]。人民群眾獲得更加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參考文獻]
[1] 胡金星.轉型升級:房地產業供給側改革之要義[J].探索與爭鳴,2016(5):49-51.
[2] 史洪波,梁裕.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市場分析[J].研究與探索,2017(6).
[3] 伊關友伸[日].低造價、高品質醫院建筑的嘗試[J].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2015(11):33-37.
[4] 李華娟.供給側改革對醫院管理改革的啟發[J].財會學習,2017(2):182-183.
(收稿日期:201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