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菲 王永華
[摘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看牙”患者的數量成倍增長,同時由于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也愈加強烈,而相關研究發現,因為醫患雙方溝通不當導致的醫患矛盾、醫療糾紛占了醫療糾紛的70%以上,加強醫患溝通學習的意識,提高口腔醫學生在臨床實踐中與患者的交流、溝通能力,已成為目前臨床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該文通過分析大專口腔醫學生臨床實踐特點,比如醫學生與患者交流時不自信,帶情緒上班,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相對較差,口腔診療過程多數為“一對一,單線聯系”的模式等特點,闡述了加強醫患溝通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并具體指出該怎么做的相關措施、方法。
[關鍵詞] 醫患溝通;口腔; 特點;大專;臨床教學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5(c)-0080-02
口腔醫學專業是一門操作性相對較強的學科,對大專層次學生來說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又是其核心環節,但良好的溝通能力正是他們相對欠缺的。近年來我國口腔醫療事業的快速發展,“看牙“患者的成倍增長,醫患溝通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研究發現,因為醫患雙方溝通不當導致的醫患矛盾、醫療糾紛占了70%以上,只有約30%的醫療糾紛是由于醫療技術引起的[1-2]。這些都無不提示提高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已迫在眉睫。
1 大專口腔醫學生臨床實踐特點
在口腔門診接診的大部分患者是用手捂著臉過來的,患者由于牙痛來醫院看病時一般是愁容滿面、痛苦不堪的表情。而長期在口腔門診接診的醫學生,由于見多了也就麻木了,覺得牙痛就是這樣的,沒什么大不了的,這就使得其與患者溝通時不能感同身受,缺乏愛心、同情心以及耐心,導致患者覺得醫生服務態度差。又由于年輕的醫學生缺乏社會磨練,往往情緒控制不好,常常出現帶情緒上班的狀況,失戀,不耐煩都會影響到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其次就是,大專層次口腔醫學生與患者交流時表現為不自信,謹言慎行、緊張拘束,甚至面露怯色等。
口腔醫學作為臨床醫學的分支,與臨床其他專業密不可分,但又有其自身的特點,諸如根管治療是口腔門診最常見的診療方法,需要通過根管治療去除牙神經來治愈疼痛。“牙神經”行走于每一顆牙的內部管道內,其具有去除起來費時長,操作的過程有時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疼痛,整個療程復診次數多等特點。對于剛步入臨床的大專層次口腔醫學生,臨床經驗較為缺乏,對根管系統的掌握不夠充分,操作也不夠熟練,會增加診療時間,導致患者張口時間延長,給患者帶來精神和心理壓力,同時也可能增加患者對醫生的不信任感。牙拔除術同樣是口腔門診常見手術,同時也是大專層次口腔醫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拔牙操作是在口腔局部麻醉的情形下進行的,患者除了要拔除的牙齒及其周圍組織因為麻藥的作用而失去痛覺,其他的肢體感覺都正常,換句話說醫生的每一步操作都是在患者瞪大眼睛的情況下進行的。如果操作前沒有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患者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恐懼而突然移動位置,這就很有可能造成其他部位的傷害。假如在進行診療前,未能與患者或其家屬獲得良好的溝通,往往會導致患者在醫生進行操作的過程中不配合,或者要求醫生停止操作,要求更換醫生進行治療,嚴重者甚至引起醫患糾紛。另一方面,口腔臨床的診療過程往往是以“一對一,單線聯系”的模式,這就更加要求口腔醫生具備嫻熟的溝通技巧。
2 加強醫患溝通能力建設的重要性
目前,對于大專層次口腔專業醫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為兩年,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口腔醫學及其他臨床基礎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口腔及頜面部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方面的訓練以及對口腔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修復和預防保健的基本診斷和操作能力。由于在校學習時間只有兩年,往往忽視了他們對疾病的表達能力、與患者溝通能力的培養。但能夠與患者流暢的溝通,將自己的意思清楚地表達給患者,是醫學生步入臨床,接診每一個病號最先要面對、要完成的事情,只有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診斷與治療。大專層次口腔專業醫學生實習時間一般為1年,在此期間需要輪轉口腔內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復、口腔放射等數個口腔專業相關科室,通過這一年的臨床實踐要掌握口腔門診常見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實習時間短,實習任務重的特點,而與患者良好的溝通技能是提高學習及診療效率的有效方法。
另一方面,口腔診療的環境是自費項目多,可以用醫保的項目少,王麗娜認為醫療費用糾紛主要原因是是在未與患者解釋清楚、獲得患者同意的情況下,醫生在治療患者主訴牙的同時也治療了口腔內其他的患牙,產生相應的治療費用,導致總的費用過高[3]。診療前若與患者交代不清楚整個治療計劃及其相關費用,必然會導致醫患矛盾,或是矛盾升級后的醫患糾紛。我們也同樣需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與患者進行全面具體的溝通交流來降低患者對診療的恐懼,提高患者對自己的信任,使其在診療過程中放松思想、盡量配合,從而有利于實習生臨床操作的順利進行。
3 加強醫患溝通技能培訓的方法
相關研究發現,完全可以通過學習、訓練來提高自己與患者溝通的能力[4-5]。關于如何通過培訓來提高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國內外很多的學者專家都做了相關方面的研究[6-7]。針對大專層次醫學生,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進行培訓。
3.1 增設醫患溝通教育課程
通過醫患溝通相關課程,傳授大專口腔醫學生如何與患者取得有效交流、和諧溝通,教會學生人與人之間恰當的表達方式和禁忌,避免因溝通不良而引起誤會和糾紛事件的發生,使其在踏入臨床實踐之前有了最基本的臨床技能。據統計,美國每年約有16 500名的醫學生步入臨床實習,但就單單對于這16 500名的醫學生,患者的投訴就頻頻發生,不少患者甚至對醫生的人際關系、溝通技能以及職業態度感到失望,因此美國開始反思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許多其他西方國家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就這樣一系列有關醫患溝通的理論課程比如《與患者溝通》《醫患溝通的藝術》在西方國家醫學專業的大學低年級學生中開始開設[8]。這些課程的開設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有了相當久的歷史了,這也是為什么西方國家醫療事故相對較多,但醫患糾紛卻相對較少的原因之一。近年來,這些課程也逐漸在國內的醫學院校中開展起來,開展較早的有南京醫科大學,同時南京醫科大學的專家們還統編了教材《醫患溝通學》。醫患溝通課程的學習,從本質出發,具體而全面地使學生了解到溝通的內涵、要點和藝術,幫助學生開啟醫學理論通向實踐的大門,是從學校走向臨床實踐的橋梁和紐帶,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大專層次的口腔醫學教學過程中增設醫患溝通教育課程是非常必要的。
3.2 突破傳統引入新型教學模式
口腔醫學知識專業性很強,良好的醫患溝通是建立在扎扎實實的理論基礎知識之上的,而光有理論卻不懂得活學活用肯定也是不行的。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教育理論板塊與實踐板塊之間銜接都有脫節現象,學校往往都是安排學生上完所有理論課之后,或相關理論知識已學習了一段時間后才統一安排去臨床見習。由于時間差的存在,一些學生對剛學的理論知識不理解的地方無法及時通過臨床見習來理解,又由于大專的口腔醫學生自覺學習的可能性相對較差,當去臨床見習的時候又很有可能已將所學理論知識忘得干干凈凈,所以筆者認為這樣的安排是不科學的。對此,可以通過打通醫學理論課與見習之間的界限,調整為上午醫學理論課,下午去臨床見習剛學習過的疾病,同時學習帶教醫生如何與患者溝通交代病情。
3.3 將醫患溝通能力作為出科考核內容
每隔一段時間要求學生根據病種撰寫溝通要點、方法、心得、并進行總結。臨床實習期間的學習與以往的課堂學習有很大的不同,學生在醫院是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狀態,沒有隨堂測試,也沒有老師手把手地教你要學習什么,因而學生在實習期間很有可能只顧醫學操作上的學習,而忽略了帶教老師與患者溝通時的言語、語氣等的學習。因此,為了與學生強調與患者溝通的也是一種必備的技能,與臨床實際操作同等重要,將其醫患溝通能力作為出科考核內容也是相當必要的。
綜上所述,由于口腔診療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國醫患糾紛又相對較多,結合大專口腔醫學專業醫患溝通培養方面相對滯后的教育現狀和大專口腔專業醫學生自身的特點,在大專口腔專業臨床醫學教學過程中,加強患溝通技能培訓是必不少的。隨著傳統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未來的口腔醫療必然是一個重視患者心理需求,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對診療的心理恐懼、不安等情緒的和諧的醫療。
[參考文獻]
[1] 吳勇,付帥,黎明,等.加強口腔專業研究生臨床實習階段醫患溝通技能的培養[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7,30(3):339-342.
[2] 朱麗德孜·托列別克,包爾江·帕提汗,劉海霞.綜合醫院口腔實習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探討[J].新疆醫學,2015,45(4):551-553.
[3] 王麗娜,劉啟成,史春,等.如何提高口腔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J].現代職業教育,2016(3):19-21.
[4] Makoul G. The SEGUE Framework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J].Patient Educ Couns,2001,45(1):23-34.
[5] Maguire P,Pitceathly C. Key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how to acquire them[J].BMJ,2002,325(7366):697-700.
[6] 陳國棟,劉江華,王夢瑤,等.醫學生醫患溝通教學改革的探索性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7,38(5):86-88.
[7] 李艷艷,李微霞.近10 年來國內醫學生醫患溝通文獻研究綜述[J].科教文匯旬刊,2017(13):76-77.
[8] Manstead ASR,Wagner HL,Mac Donald CJ. Deceptive and Nondeceptive communications :Sending experience,modality,and individual abilities[J].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1986,10(3):147-167.
(收稿日期:2018-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