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紅
[摘要] 目的 探討和分析自我管理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自我效能及在臨床上的影響因素,從而為該領域的研究進一步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正常組兩組,每組60例。正常組和研究組均采用常規的藥物進行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之上,對患者實施自我管理的干預,而正常組僅給予常規的指導。結果 在干預治療后的效果方面,研究組的有效率均高于正常組的,通過對兩組患者關于疾病知識、健康知識、心理調節等自我管理方面進行評分,發現干預后研究組均高于正常組的分數。結論 通過自我管理的干預可以明顯地增強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進一步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水平,并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值得臨床大規模推廣。
[關鍵詞] 胃食管反流??;自我管理;自我效能;臨床癥狀;影響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5(c)-0102-02
自我管理的干預是一種為了在慢性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為了獲得更加滿意的生活質量而監督患者自身做出的一種護理模式,其中包括:治療方法、生活方式的改變及心理干預等。在目前的臨床應用上,主要是在腎臟移植、糖尿病治療以及膜透析治療方面應用了自我管理的治療方法,但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上該方面應用較少。該研究針對這一現象,以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干預治療領域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接受的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齡范圍(22~74)歲,平均年齡(53.39±2.31)歲;將其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60例,正常組60例。研究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范圍(23~74)歲,平均年齡(42.39±3.19)歲;正常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范圍(22~72)歲,平均年齡(45.29±3.46)歲。納入標準:①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標準;②知情同意的患者,自愿參與該研究調查;③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小學以上;④經過胃鏡觀察,出現反流性食管炎,或者試管pH監測和質子泵抑制劑診斷性診療中有一項出現陽性的;⑤在過去的4周內,出現過胃灼熱、反流、胸痛、反酸這四種反流相關癥狀中的其中一種;⑥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有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潰瘍或者其他器官的病變史者;②不能接受胃鏡檢查者;③存在精神病史或者無法交流溝通者;④存在其他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的疾病者,包括:惡性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正常組:采用常規的藥物進行治療,給予常規的指導。
干預組:采用常規的藥物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之上,對患者實施自我管理的干預。其中干預的內容包括:①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關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知識傳播和健康教育;②適當的行為干預,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幫助患者正確就餐,避免出現食物反流、過飽或者其他不良情況等;③適當的心理調節,經常與患者進行溝通,調節患者的負面情緒,使得其能夠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治療。
1.3 統計方法
該院在進行數據分析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用[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干預后的5周和干預后的10周的療效對比
通過調查發現,正常組患者采用常規的藥物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之上,對患者實施自我管理的干預,而正常組僅給予常規的指導。研究組中,干預后5周,顯著有效30例,有效24例,無效6例,有效率90.00%,干預后10周,顯著有效35例,有效23例,無效2例,有效率96.67%;正常組中,顯著有效12例,有效20例,無效28例,有效率53.33%,干預后10周,顯著有效15例,有效25例,無效20例,有效率66.67%。且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在干預前后兩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自我管理方面的評分對比
通過對兩組患者關于疾病知識、健康知識、心理調節等自我管理方面進行評分,發現干預后研究組均高于正常組的分數,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等級比較
通過對數據統計和分析,見表3。
3 討論
通過該研究發現,在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進行自我管理的治療時,可以明顯地提高患者在自我管理行為上的依從性[1]。對比兩組患者在干預后的5周和干預后的10周的療效情況,發現實施自我管理干預的患者組別的療效要明顯優于未干預組別的;通過對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方面,包括:疾病知識、健康知識、心理調節等,進行評分,同樣得出:實施自我管理干預的患者組別的評分要高于未干預組別的[2]。通過統計和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可以得出,實施自我管理干預的患者組別在生活方式、疾病的恢復情況、心理和精神狀態以及健康知識掌握方面都取得更好的效果[3]。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進行自我管理的干預可以明顯地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進一步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4],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水平,并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
[參考文獻]
[1] 田園.授權教育對胃食管反流病病人疾病不確定感及療效的影響[D].南京:南京醫科大學,2014.
[2] 徐文紅.自我管理項目在門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醫科大學,2012.
[3] 孫昌仙,林征,林琳,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2,27(21):37-40.
[4] 徐文紅,林征,林琳,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5):25-28.
(收稿日期:2018-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