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禹辛 郭浩然


[摘要] 目的 探究兒科患兒護理中的應用多形式心理干預管理的效果分析。方法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該院兒科收治的患兒96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患兒48例。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患兒給予多形式心理干預措施,對比兩組患兒焦慮障礙自評量表(SCARED)、抑郁障礙自評量表(DSRSC)及兩組護理人員的基礎護理、理論知識、技術操作及輸液安全。結果 實驗組患兒的SCARED和DSRSC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護理人員的基礎護理、理論知識、技術操作及輸液安全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兒科患兒護理中應用多形式心理干預措施取得護理效果顯著,有效地改善了患兒在治療中的焦慮和抑郁癥狀,使不良情緒顯著減少,提高對護理和治療的依從性。
[關鍵詞] 心理干預;兒科;護理;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2(a)-0030-02
兒科相對于其他科室比較特殊,影響患兒護理質量的原因有很多,因此科室的護理工作難度較高,風險較大。過去單一的護理模式不能夠滿足兒科患兒的治療和護理、而通過研究發現心理因素對兒科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占據重要的作用[1]。多形式的心理護理為各種心理護理措施的集合體,其逐漸的發展且護理效果顯著,在我國護理工作中被廣泛應用。多形式心理干預是由放松式心理干預、引導式心理干預、激勵式心理干預等組成,其中放松式心理干預應用了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其能夠顯著地改善患兒的負面情緒;而引導式心理干預主要的作用是對患兒的心理不良情緒進行有效、積極的引導,并應用羅伊適應模式指導,其護理效果顯著;激勵式心理干預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對患兒的鼓勵,使患兒能夠正面調整自我意識,從而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該次選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96例患兒為研究對象,通過兒科患兒護理中應用多形式心理干預取得較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兒科收治的患兒96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患兒48例。其中實驗組男性患兒28例,女性患兒20例,年齡5~10歲,平均年齡(7.42±1.49)歲;對照組男性患兒22例,女性患兒26例,年齡7~12歲,平均年齡(8.63±1.87)歲。對比兩組患兒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患兒給予多形式心理干預措施,具體方法如下。
1.2.1 強化放松式心理管理意識 首先科室護士長能夠完全地了解和掌握放松式心理護理管理的內容核實施方法,同時組織定期的培訓,使科室每位護理成員都能掌握并運用多形式心理護理,其具體的護理方法為:護理人員可對患兒家屬進行一對一指導按摩,將按摩步驟和按摩時間嚴格地告知患兒家屬,按摩的主要目的是使患兒能夠得到身體舒適和放松,從而使強化放松式心理更好的發揮[2]。
1.2.2 引導式心理管理的應用 首先科室應成立心理管理小組,使每位護理人員都能夠掌握引導式心理護理的內容方法,并能夠進行良好的運用,其主要的心理管理方法:護理人員可引導患兒能夠進行自我的情緒控制和對積極態度的認知,使患兒能夠有效地適應自身概念、生理、角色功能及相互依賴等,并以合作的患兒為例,可告知患兒控制自身情緒對父母的好處和對自身的好處,能夠提高其治療效果,早日出院回家[3]。在引導心理的過程中應與患兒多親近,可采用輕拍和撫觸的方式,使患兒的恐懼感降低。還應指導患兒通過疾病發作和生理的信號,能夠及時地報告家長和醫護人員,積極地鼓勵患兒參加集體活動,提高患兒對疾病的耐受力[4]。
1.2.3 激勵式心理管理的應用 對護理人員進行激勵式心理管理的培訓,同時能夠為患者進行良好的實施,其主要的方法為:利用滲透的方式對患兒進行誘導,拉近與患兒的關系,激勵患兒具有不怕困難,勇于戰勝疾病的精神,以此鼓勵其能夠對護理人員進行良好的配合。同時也可設立獎勵制度,根據患兒的喜愛,可采取給予小禮物等方式對患兒的主動配合做出獎勵,也可對同病房的患兒進行小紅花的評比,且對于每天患兒的細微進步,給予口頭獎勵,從而使激勵式心理管理能夠得到有效的應用[5]。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焦慮障礙自評量表(SCARED)、抑郁障礙自評量表(DSRSC)及實驗組護理人員的基礎護理、理論知識、技術操作及輸液安全。
1.4 統計方法
選取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核對,選取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并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比兩組患兒SCARED和DSRSC的評分,見表1。
對比兩組護理人員的基礎護理、理論知識、技術操作及輸液安全,見表2。
3 討論
兒科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疾病的發生受到上行系統調節同時也會受到中樞下行疼痛抑制系統調節,其中上行系統受到無害刺激激活,下行疼痛抑制系統受到心理因素激活,從而形成一個閘門控制系統。這表明患兒對于對疼痛和治療的感受不僅只與疾病的各種因素有關,也與患兒自身的心理狀態和認知水平有重要關系。而在治療中患兒的不良心理和認知水平,會導致患兒產生不良的心理情緒,使患兒不能夠積極地配合治療,影響其對正常社會的適應,從而使患兒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6]。同時,不良情緒也會對下丘腦-腎上腺皮質軸調節產生影響,抑制下視丘神經分泌細胞,使糖皮質激素顯著減少。而這一系列反應的發生影響疾病的有效恢復,嚴重者還會導致患兒病情加重。多數的心理學家認為給予患兒有效心理護理能夠顯著地改善患兒疾病的狀態。而多形式的的干預更是加強了對患兒的護理,使患兒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多種心理干預措施的相互組合,對患兒針對性提供情感和精神的支持[7],使患兒的焦慮、抑郁情緒顯著降低,提高了患兒對治療的依從性。針對患兒給予有效的按摩,使患兒全身緊張的肌肉得到有效的放松,增進父母和患兒的感情交流,促進其心理安全感的提升。根據羅伊模式的指導,多形式心理護理能夠引導患兒的行為,使患兒能夠盡快適應住院環境;同時利用娛樂設備和娛樂物品來分散患兒的注意力,能夠顯著地減輕或抑制患者心理生理的不良狀態。
該次通過研究觀察實驗組患兒的SCARED和DSRSC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護理人員的基礎護理、理論知識、技術操作及輸液安全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兒科護理中應用多形式的心理護理能夠正確引導患兒對治療和護理做到積極的配合,緩解患兒心中的不良情緒,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促進患兒早日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蔣玉娜,紀會娟,郄娜,等.多形式心理干預措施在兒科患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8(2):225-227.
[2] 王姝亞,金麗芬,白志仙,等.系統心理干預在緩解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照顧者抑郁癥狀中的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8, 18(2):268-272.
[3] 徐月歡,石燕.心理護理干預對肺結核合并咯血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8(3):144-147.
[4] 朱恒美,房樹恒,許麗麗.多形式宣教模式在肝臟腫瘤手術患者親屬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7,34(7):68-71.
[5] 楊怡,貨曉春,劉章英,等.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在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患兒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6(2):324-327.
[6] 田曉能,賈景樹.有關月經不調門診患者的心理需求及心理干預措施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6,3(10):169.
[7] 全燕,姚超.改良心理干預措施對孕婦分娩結局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西南國防醫藥,2016,26(9):1049-1051.
(收稿日期:20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