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留章 忻泓 胥永潔 姚蔚蘭 施丹 劉俊
[摘要] 目的 探究安全護理管理在婦產科手術室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提供指導。方法 以2015年6月—2017年12月該院收治的78例婦產科手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將78例患者分為實驗組(39例,應用常規管理+安全護理管理)、常規組(39例,應用常規管理)。研究對比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差錯發生率、護理糾紛發生率及護理質量評分。結果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評分[(85.24±3.61)分]、護理質量評分[(89.78±2.78)分]相比常規組明顯更高(P<0.05);實驗組護理差錯發生率(5.13%)、護理糾紛發生率(0.00%)相比常規組明顯更低(P<0.05)。結論 在婦產科手術室中應用安全護理管理切實可行,可有效減少護理差錯的發生。
[關鍵詞] 安全護理管理;婦產科;手術室;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5(b)-0039-02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患者對醫療服務的質量要求亦顯著增加[1-2]。婦產科手術屬于臨床治療婦科疾病的有效手段,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減少護理差錯,在患者手術期間加強安全護理管理十分關鍵[3]。2015年6月—2017年12月該院對婦產科手術患者分別實施常規管理、常規管理+安全護理管理,以探究安全護理管理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該院收治的78例婦產科手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將78例患者分為實驗組(39例,應用常規管理+安全護理管理)、常規組(39例,應用常規管理)。實驗組39例患者年齡為22~52歲,平均(39.75±3.73)歲;手術類型:7例為子宮全切術,20例為單側或雙側輸卵管切除術,8例為子宮肌瘤切除術,4例為附件囊腫切除術。常規組39例患者年齡為23~53歲,平均(39.80±3.69)歲;手術類型:8例為子宮全切術,19例為單側或雙側輸卵管切除術,7例為子宮肌瘤切除術,5例為附件囊腫切除術。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的資料經對比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以及78例患者知情同意后開展研究。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不存在手術禁忌證;②患者年齡大于20歲;③患者臨床資料信息完整,自愿配合研究。
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肝腎衰竭等疾病及惡性腫瘤者;②精神障礙患者;③與納入標準相違背者。
1.2 方法
常規組39例患者應用常規管理,即護理人員遵醫囑對患者實施術前檢查,做好相關術前準備,核對患者信息等。
實驗組39例患者應用常規管理+安全護理管理,常規管理同常規組患者,同時實施安全護理管理,具體為:(1)組建護理管理小組:護理科室的負責人結合科室情況及護理人員情況合理制定管理措施,并將管理內容細化,具體分配到個人,同時,醫院的管理部門應制定嚴格的手術室管理制度、護理安全制度、消毒隔離制度、查對制度、手衛生制度、急救藥品管理制度等,并制定相關的量化考核標準,以便相關措施落實到位。(2)管理實施:①心理干預:護理人員應詳細了解患者的手術情況,并向患者解釋手術的過程及注意事項,全面評估患者,對患者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以穩定患者情緒,增加手術治療信心;②安全管理:實施手術前,應對患者基本情況進行嚴格核查,同時,準備好相關的急救藥品、器械,若遇到緊急情況,應立即采取應急方案,穩定患者及其家屬情緒。護理人員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操作時,應嚴格執行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管理制度,確保一人一物一用,對患者開放靜脈通路時,應詳細書寫穿刺時間和日期,并對穿刺部位實施適當固定;③細化交接班:為減少護理差錯的發生,護士長應對相關交接班內容進行細化,例如在術中交接班時,應詳細核對患者信息,如輸血情況、術中用藥名稱和量、紗布使用數量等,并要求雙方交接護士簽字,尤其對于重癥監護室患者,在交接班時,應詳細了解患者術中用藥情況,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方可進行交接;④監督管理:在實施護理措施過程中,護士長應對整個管理活動進行監督和指導,及時發現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并提出相關的應對措施,確保整個護理管理流程的流暢性。
1.3 評估指標
研究對比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差錯發生率、護理糾紛發生率及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主要對護理人員的服務內容及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進行評價,滿分100分,評分越接近100分,即滿意度越高。護理質量評分:主要對手術室管理、護理安全、基礎護理等指標進行評定,滿分100分,評分越接近100分,即護理質量越高。
1.4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對比,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
2.1 對比分析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及護理質量評分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評分[(85.24±3.61)分]、護理質量評分[(89.78±2.78)分]相比常規組明顯更高(P<0.05),如表1。
2.2 對比分析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的護理差錯發生率、護理糾紛發生率
實驗組護理差錯發生率(5.13%)、護理糾紛發生率(0.00%)相比常規組明顯更低(P<0.05),如表2。
3 討論
手術室是開展醫療救治活動的重要場所,為保證手術的順利開展及手術效果,確保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尤為關鍵[4]。較多研究調查顯示[5-6],婦產科手術室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難度較大,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的幾率較高,這不僅不利于護患關系的培養,嚴重者甚至造成醫療糾紛,因此,為減少護理差錯的發生,采取相關的干預措施十分必要。
該研究對婦產科手術患者分別實施常規管理、常規管理+安全護理管理,研究發現,實施安全護理管理后,護理人員的護理安全風險意識明顯增加,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同時,在執行護理操作時,護理人員可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對患者實施護理措施,并能及時發現護理操作過程中的問題,對減少護理差錯及不良護理事件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7]。此外,可有效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增加護理人員工作的主動性及積極性,增進護患之間的感情,進一步使得患者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干預手段的認同感增加,提高患者對后期護理的依從性,緩解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手術期間,加強安全護理管理十分可行。
此次研究數據顯示,實驗組護理滿意度評分[(85.24±3.61)分]、護理質量評分[(89.78±2.78)分]相比常規組明顯更高,表示安全護理管理切實可行,可提高滿意度,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護理質量,且實驗組護理差錯發生率(5.13%)、護理糾紛發生率(0.00%)相比常規組明顯更低,這提示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應用安全護理管理干預,可顯著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增加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護理差錯及護理糾紛的發生,對提高患者及家屬滿意度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故,針對婦產科手術室患者選擇安全護理管理,可得到一定的干預手段價值,還可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情況,進一步提升自身護理質量,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緩解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關系,降低差錯率。
綜上所述,在婦產科手術室中應用安全護理管理切實可行,可有效減少護理差錯的發生,改善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關系,提升護理質量,效果較佳,可推廣。
[參考文獻]
[1] 彭秀清,胡艷,關婷嬌,等.PDCA循環管理法在婦產科手術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20):2960-2962.
[2] 高翔,周生敏,王娟,等.手術室護理管理與醫院感染水平控制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0):128-130.
[3] 丁寶,薛東芳,潘娜,等.手術室護理管理對骨科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6):102-103.
[4] 李方方.手術室護理管理與普通外科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的相關性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18):50-52.
[5] 張艷,陳美蘭.精細化理念應用于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36(12):1679-1682.
[6] 亓華云,謝小玲,張綠云,等.服務質量差距模型的建立對手術室護理管理的作用[J].海南醫學,2017,28(2):336-338.
[7] 張梅,劉海霞,吳耀銀,等.手術室精細化護理管理對腹腔鏡術后患者恢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1):82-84.
(收稿日期:201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