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 目的 分析夜間手術安全管理的實踐效果。方法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該院接受急診治療的大面積腦梗死者38例,作為對照組,選擇2017年1—12月在該院接受急診手術大面積腦梗死42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圍術期護理,觀察組聯用常規圍術期護理及夜間手術安全管理方案,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生存率92.86%(39/4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68%(28/38)(P<0.05);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88.10%(37/4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5.79%(25/38)(P<0.05)。結論 加強夜間手術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保證治療效果,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 手術安全管理;夜間;大面積腦梗死;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5(b)-0072-02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深入發展,國民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由于缺乏運動,加之物質條件的改善,可促使國民身體素質不斷下降,進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在臨床發病率較高,而且具有病情復雜多變、進展速度較快、致殘率、致死率以及復發率均較高等特點[1-2]。近幾年來,腦血管疾病患者數量逐年上升,而患者年齡則呈下降趨勢。據一項調查顯示,腦血管疾病患中約60~70%是腦梗死,由于臨床表現存在一定不特異性,因此很容易與其他腦血管意外相混淆,比如腦出血,故多在搶救時先行開展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判斷病情嚴重程度,比如CT、MRI、心電圖等。腦梗死后并發癥諸多,比如腹瀉等,不僅增加患者痛苦,還能對其正常工作生活造成嚴重干擾,故需盡早診斷、早治療,以期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治療方案諸多,比如手術、溶栓治療等,但由于腦梗死多發生在夜間,故加強夜間手術安全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該次研究以夜間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為例,討論夜間手術護理安全管理效果,選擇2017年1—12月在該院接受急診手術的大面積腦梗死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聯用常規圍術期護理及夜間手術安全管理方案,隨訪30 d,分析治療效果,獲得一定研究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該院接受急診治療的大面積腦梗死者38例,作為對照組;選擇2017年1—12月在該院接受急診手術大面積腦梗死42例,作為觀察組。觀察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50~84歲,年齡平均(65.13±6.45)歲;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51~85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年齡超過50歲,男女不限;②入院后完善CT、MRI等影像學檢查,結合臨床表現,明確急性大面積腦梗死診斷;③均為初次發病;④既往無精神系統疾病,人格行為正常;⑤該次研究對象、家屬或法定代理人均對該次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同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NIHSS神經功能損失評分超過24分;②腫瘤患者;③突發性重度感染,傳染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④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⑤入院后開展靜脈溶栓治療者;⑥入組前6個月內接受任何手術治療者;⑦其他不適合參加該次研究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案 兩組患者均給予基礎性治療措施,比如降糖、降低顱內壓、降低血壓、營養神經以及脫水等;均經急診骨瓣去除減壓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案如下:顴弓上方,耳屏前側約1 cm處做一手術切口,耳廓與頂骨正中點延線至前額發際邊緣,于額顳頂部骨瓣正中線打開外擴約2 cm,保證滿足手術需求,適當去除部分蝶骨;星形放射狀剪開硬膜;連續止血;若發現腦組織無極其嚴重病變,無需切除壞死腦組織;減張后逐層關閉縫合切口。
1.2.2 護理方案 對照組采用常規圍術期護理方案;觀察組聯用常規圍術期護理措施以及夜間手術安全管理方案,但兩組術后病房護理方案相同。其中夜間手術安全管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由于夜間護理人員相對與日間較少,但夜間手術多屬于急危重癥,尤其是大面積腦梗死患者,致殘及致死風險較高,故需根據日間手術量,合理安排夜間護士,保證護士至少有15 min休息時間,并注意在常規手術護士以外安排機動護士,滿足急診手術需求。②每日晨間需注意準備足夠手術常規及特殊物品準備,并在中午前完成與主管醫師、庫管溝通確認工作,保證專人專車配送,確保手術物品足以滿足夜間手術需求。③利用碎片時間、交接班等時間對夜間手術護士開展職業道德、專業理論及技術操作相關培訓,尤其是針對日間及夜間手術護理細節方面差異相關內容,并邀請副主任以上護師擔任講師,定期考核,并與年底個人考評掛鉤,同時對低年資、實習護士、進修護士開展規培訓練,全方面提高個人職業核心能力,有利于科室建設。④完善圍術期護理,做好與病房護士的交接工作;夜間手術患者及家屬多因突發病情、對手術效果擔憂等原因導致其出現緊張、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故需護士耐心簡要講解病情、診療目的,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獲得其支持與理解,提高診療、護理依從性,鼓勵家屬術前探視患者,但需限制人數及頻次;進入手術室后向患者介紹手術室環境及其需要配合操作;避免患者過多暴露,并注意保護其自私及尊嚴,加強患者身體保暖,盡量保證患者肢體處于功能位,并每隔3 h按摩受壓部位,減少壓瘡發生風險;術畢后及時清潔患者皮膚及口腔,保證無消毒劑、血跡、切口污跡;為患者更換病號服,送入麻醉蘇醒室,與病房護士進行有效交接;加強夜間護理巡視,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立即與醫師溝通,從而開展針對性處理措施[3-4];此外,若患者術后有問題,護理人員需耐心講解,并鼓勵其以積極樂觀態度面對病情、治療及康復。
1.3 觀察指標
該次研究觀察指標包括手術生存情況及滿意度;其中滿意度由患者及家屬在出院前在護理人員指導及協助下完成,在護患溝通過程中,護理人員無任何引導性語言,在0~10分內選擇合適分數代表患者對圍術期護理滿意度,分數越高,提示患者越滿意,≥7分計為滿意;滿意度調查表由院內自擬,信效度均已經過檢驗,信效度系數分別為0.902、0.910。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選擇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用[n(%)]表示計數資料,施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生存率92.86%(39/4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68%(28/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88 7,P=0.020 3);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88.10%(37/4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5.79%(25/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92,P=0.017 0)。
3 討論
3.1 腦梗死概述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致殘風險、致死風險以及復發風險均較高,已經引起臨床醫務人員廣泛關注,以老年群體為高發人群。我國目前已經成為腦梗死發病的重災區。腦梗死多發于夏秋兩個季節,而且男性患者偏多。近幾年來,醫學研究發現,我國腦梗死患者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發展,而且患者年齡趨于年輕化,腦梗死初次發病在治療后出現時多伴發神經功能缺損,以及肢體活動受限,尤其是大面積腦梗死,致殘及致死風險更高。部分患者仍可受到飽餐、寒冷、情緒激動、血壓、腦水腫、腦血栓以及其他因素影響而導致其腦梗復發,或出現無法控制病情情況,臨床表現也未得到緩解,進而引發其意識障礙程度進一步加重,軀體不同程度癱瘓,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進展性腦梗死,因此需在病情初起時盡快接受檢查、明確診斷。
3.2 夜間手術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與應用
很多醫療機構中護理人員存在緊缺情況,加上排班方式的限制,致使夜間手術護士人力資源多不足,導致出現諸如護理不及時、護理操作不規范,執行遺漏及病情觀察存在延遲、不正確,健康教育不足等情況,可使得護理工作不到位、耽誤病情,甚至引發并發癥,或造成醫療糾紛,故需加強夜間手術安全管理,全方面提高夜間手術護理服務質量[5-6]。
該次研究中觀察組聯用常規護理方案及夜間手術安全管理方案,通過完善并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確保圍術期護理不中斷,加強巡視,保證充足手術物品供應,做好患者、家屬健康教育及安撫工作,并在術后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同時做好低年資護士、實習護生、進修護士,以及科室內其他護理人員的培訓工作,定期考核,有助于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質量的滿意率,同時全方面提高護理人員專業素養,從而加強團隊及科室建設,提高職業核心能力,有助于滿足臨床需求[7];觀察組生存率及滿意率均顯著高于施行常規圍術期護理的對照組(P<0.05);這表明,院內手術護理工作存在一定進步空間,需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強手術室護士職業核心能力、職業道德方面培訓及學習工作,經研究證實加強夜間手術安全管理措施有滿足上述需求的有效途徑之一;而實施夜間手術安全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保證治療效果,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麥王向,張朝霞.虛擬現實技術在腦卒中患者步態康復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4):433-437.
[2] 戴有功,徐蕓.進展性腦卒中的臨床特點及溶栓抗凝治療分析[J].河北醫藥,2013,19(6):829-832.
[3] 胡永軍,張清華,張志堅,等.醫療夜查房制度的實施、分析與評價[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15):2266-2268.
[4] 劉新志,趙恒,吳新龍,等.夜間手術對顱內動脈瘤并發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2017,30(8):1078-1080.
[5] 張靜.手術室夜間護理質量提高的措施[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5):246-247.
[6] 江雪珍.行政值班制度在夜間護理質量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6(6中旬刊):174-176.
[7] 楊雪嬌,劉義蘭,胡嫦.夜間護理服務滿意度研究進展[J].護理學報,2015,22(22):20-23.
(收稿日期:2018-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