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茂慧 丁兆約 鄭世玲 鄭向艷
[摘要] 目的 探究社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以下簡稱為查體準入者)健康服務項目之心電圖(EKG)檢查,及時檢出其異常波形。方法 將其2017年1—12月50例實施EKG檢查干預措施。結果 根據心電圖特征性疾病波形并結合臨床癥狀,診斷并統計該群組相應心臟病患病率。結論 服務者主動實施與被服務者被動知情同意方式,根據EKG是否異常各群組,社區醫生、護士適時給予治療、護理、預防保健與隨訪等干預措施,有效控制老年人心臟病的發生與發展。
[關鍵詞] 社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EKG檢查;干預作用;質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 R19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5(b)-0161-02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比例進一步增長:大陸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4.9%,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1-2]。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建立一種綜合性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成為保證老年人健康、緩解醫療費用增長的重要途徑,因此《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技術規范》(山東2017年版)(以下簡稱《規范》)中規定: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每年為社區老年人進行一次健康管理服務。其中輔助檢查:檢驗科:肝、腎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心電圖室:心電圖;彩超室:腹部B超(肝膽胰脾)檢查。
心電圖是診斷老年心臟疾病最簡便、常用的方法。尤其是患者癥狀發作時最重要的檢查手段,是冠心病、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竇性心動過緩的特異性檢查標準。此類疾病是老年人的心臟衰老、血管硬化與彈性降低等原因長期作用而引起。可改變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總膽固醇過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甘油三酯過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煙、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熱量等)、缺少體力活動、過量飲酒以及社會心理因素。其中冠心病最為高發,世界衛生組織將冠心病分為5大類:無癥狀心肌缺血(隱匿性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和猝死5種臨床類型。
因此,在近幾年的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心電圖檢查及診斷受到國家公共衛生專家的高度重視。通過EKG檢查結果研究,心電圖的異常診斷占比52% 。現選取2017年1—12月實施心電圖的干預措施的諸方面概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轄區查體準入者實施EKG檢查共約4 288名,其中EKG呈現相應波形異常約2 849名。隨機取50名參與該社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心電圖檢查的對象納入調查范圍。
入選條件:①該社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查體對象;②對該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簽訂《研究入選同意書》;③確定查體時自行或家屬扶助步入各社區衛生室。排除標準:①患有心衰、腎衰等嚴重疾病等;②胸外存在外傷傷口,不適合使用體外心電圖的體檢者。最終,完成研究查體對象收集、男性28名、女性22名,年齡65~95歲。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組 將納入調查的查體準入者隨機編號,入實驗調查組。最終,該組總數為50名。
1.2.2 心電圖的產生及機理 心電圖,1885年荷蘭生理學家W.Einthoven首次從體表記錄到心電波形,由此開創了體表心電圖記錄的歷史。1924年Einthoven獲諾貝爾醫學生物學獎。是利用心電圖機從體表記錄心臟每一心動周期所產生的電活動變化圖形的技術。
1.2.3 心電圖的作用 ①記錄人體正常心臟的電活動。②幫助診斷心律失常。③幫助診斷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判斷心肌梗死的部位。④診斷心臟擴大、肥厚。⑤判斷藥物或電解質情況對心臟的影響。⑥判斷人工心臟起搏狀況[3-5]。
1.2.4 心電圖的干預程序和方法 (1)每年1次的心電圖檢查:經知情同意,由參與健康服務醫生按程序操作,簽出心電圖報告單。(2)根據心電圖波形是否異常篩選相關疾病。(3)將診斷結果及時、據實填寫在健康檔案欄內。(4)根據各心臟疾病類型,分別給予服藥指導,必要時轉診。(5)老年性冠心病的治療包括:①生活習慣改變:戒煙限酒、低脂低鹽飲食、適當體育鍛煉、控制體重等;②藥物治療:抗血栓(抗血小板、抗凝)、減輕心肌氧耗(β受體阻滯劑)、緩解心絞痛(硝酸酯類)、調節血脂(他汀類);③必要時轉診實施血運重建治療:介入治療(血管內球囊擴張成形術和支架植入術)、外科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6)房室傳導阻滯者:根據病因治療:有藥物引起的,立即停藥;器質性心臟疾病導致的,結合臨床癥狀治療原發病。(7)竇性心動過緩者:結合病因治療,可選用阿托品治療以提高心率;必要時轉診安裝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以防突然出現竇性停搏。(8)EKG表現非異常者,給予預防保健措施:最重要的是改變生活習慣如戒煙限酒、低脂低鹽飲食、適當體育鍛煉、控制體重等措施。(9)根據《規范》每年對冠心病進行一次隨訪,并詳細記錄《冠心病患者隨訪服務記錄表》的有關內容。
2 結果
2.1 2017年老年人實際查體人群年齡組構成
將自愿參與研究的4288名體檢者統計年齡,被調查者年齡最大者95歲,最小者65歲。將該調查組按照不同年齡段分組后,年齡組構成比見表1。
2.2 該組人群該次EKG干預新發現的心臟有關疾病
將查體對象現有的心臟有關疾病歸納入表2,實驗組患病率最高的心臟疾病為冠心病,發病率為30.0%;其次分別為其它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總發病率為52.0%。
3 討論
3.1 EKG干預可顯著提高老年人心臟疾病的診斷率
研究證實,65歲及以上老年人實施EKG主動干預檢查,通過發放健康宣傳材料、填寫《知情同意書》、社區醫護人員面對面解疑釋惑等有效措施,達到了被動知情同意,充分認識到EKG檢查的重要性、必要性,知曉老年性心臟有關疾病的發生機理、病情發展的危害和對生命的威脅程度,順應性達到100%、該次EKG檢查率100%,EKG干預后新發現老年人心臟疾病的診斷率為52.0%。根據各心臟疾病群組給予制定相應治療方案。
3.2 及早給予治療服藥、預防保健
根據EKG診斷群組:①EKG非異常者給予預防保健,改變生活習慣,加強適度身體鍛煉,預防EKG波形異常的發生。②EKG表現異常者,根據診斷疾病類型,給予及時、適時服藥指導,藥物治療可緩解癥狀,減少心絞痛的發作及心肌梗死;延緩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發展,并減少冠心病死亡。規范藥物治療可以有效地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再缺血事件的發生,并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而對于部分血管病變嚴重甚至完全阻塞的病人,給予及時轉診,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血管再建治療可進一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3.3 隨訪服務
每年對冠心病進行1次隨訪。隨訪的要素有:現存癥狀;體征包括血壓、體重、體質指數、心率及其他;生活方式指導;服藥依從性;用藥情況;轉診等,并預約下次隨訪時間。
4 結論
通過服務者主動措施與被服務者被動變主動同意的相互交融與滲透,實施EKG檢查。根據EKG是否異常這兩大群組,EKG異常者再分為:①冠心病組;②房室傳導阻滯組;③竇性心動過緩者這3個子系統,社區醫生、護士即進入健康服務程序之預防、治療、護理、隨訪等干預行為,有效杜絕老年人心臟病的發生;控制、減緩老年人心臟病的發展;必要時轉診至上級醫院,利用當下的醫學高科技手段如“冠狀動脈支架”介入療法,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血流量,改善缺血缺氧;“人工心臟起搏器”替代患病心臟發揮正常起搏功能,充分發揚EKG檢查干預措施這一“老年性心臟病”的“限速酶”作用,提高老年人及老年心臟病患者的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3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人民日報, 2014-2-25.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J].Chin J Fam Plann,2011(19):511-512.
[3] 郭繼鴻.心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4] 李為民,傅世英譯.馬里奧特實用心電圖學[M].10版.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5] 盧喜烈.301臨床心電圖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1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