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普遍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微課成為教育體制改革與創新實現的關鍵教學形式。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較,微課是以較短的時間,針對某一學科知識點詳細講解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能夠打破傳統教學理念與方式,為學生提供移動學習或在線學習的服務和支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通過分析高職數學教學現狀,提出微課應用于高職數學教學的必要性,同時給出微課在高職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職數學;微課;探討與應用
一、什么是微課
“微課”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追溯起來應該是2008年,由美國學者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提出。他認為,微課是基于某個主題或關鍵概念,以音頻的形式或者視頻的形式所設計、制作的60秒課程,能夠方便地為學生提供移動學習或線上學習。
微課的概念,國內學術界的學者們還沒有統一給出。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將微課理解成總的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教學目標明確,內容短小精悍,能夠有效講清楚一個問題的小課程。華南師范大學焦建利教授認為,微課的主要作用是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闡述清楚某一知識點,微課的表現形式主要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主。胡鐵生先生則認為微課又可以叫作微課程,主要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難點、疑點、考點等)或者教學環節(如小組學習活動、主題實踐、實驗任務等)而設計、制作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微課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的。
總體上說,微課就是以微視頻為主,通過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相結合,將知識分成點、片狀,每節課5—15分鐘,甚至更少的時間,來講解一兩個知識點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它是對課堂外學習的有效補充,滿足學生移動學習和自主分配時間學習的需求,幫助廣大學習者學習各種知識。
二、高職院校數學教學現狀
我國的教育形式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都離不開一教一授式的固定模式,缺乏靈活性,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當今,高職院校在數學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學方法傳統保守
高職數學在不斷的發展,但整體上教師隊伍素質還是比較低,教師專業水平不夠,教學方法陳舊,總是采用“注入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即傳遞—接受式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教師講授枯燥的理論,或者在黑板上寫解題過程,導致學生在底下只能干聽著或埋頭苦記推導過程,不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不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漸漸地就對充滿枯燥無趣的理論課堂失去興趣,產生厭學的情況,最終影響其學習效果。
(二)學生自身的學習基礎差
高職學校招生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求較低,招生分數線普遍在200多分,學生學習能力一般。高職數學教師上課時間長、內容多,與學生的互動少,導致學生對一些重難點的知識聽不明白,讓學生產生挫敗感,從而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最后干脆就不認真聽課,放棄了數學這門課。
(三)課堂教學質量普遍較低
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較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師資力量不夠。高職院校來源于中專學校的合并或者升級,大部分資金用于擴建學校,而相對來說,投入教師隊伍建設的費用就較少,導致學校教師隊伍不夠強大,不能給學生帶來更高的課堂教學質量。二是學生學習方式老套。由于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只學會了如何應對考試的課堂學習方法。但在大學里,課堂上的學習遠遠不同于以前,老師講解沒有以前的老師講解的細致,自由式的課堂讓學生無法適應,導致上課質量低。三是課時較少,老師為了趕課時,減少上課的內容、加快講課速度,導致學生不能充分地理解新知識,課堂教學質量較低。
(四)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我們做任何事情時,毋庸置疑的是興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在對高職學生調查分析后我們發現,高職院校學生認為數學類課程抽象、枯燥乏味,和計算機類課程不同,不具有明顯的實用性質,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與數學聯系不大,幾乎用不上數學知識。因此,學生普遍對數學課程不感興趣,大多數高職學生在學習數學課程時經常感覺無聊,也不認真聽課。
三、微課應用于高職數學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微課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能夠有效地幫助高職學生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課堂學習興趣,及時解決問題等,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助于改善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
我國現階段在教育方法上一直保持著傳統的課堂傳授式的方式,使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狀態。而且,將數學知識理論作為主要部分,無視其在現實生活的實用性,使得數學成了一門只為考試而學習的課程,失去了根本的意義。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微課改善這一情形。在微課堂上,同學們可以主動去看視頻,學習知識,發現存在的問題,自主與老師及同學探討,更深入地學習數學,找到學習的樂趣,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微課上可以上傳一些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小視頻,并設置相關的數學問題與同學互動,不僅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而且使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理解數學存在的意義,將數學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微課打破傳統教學方法,將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同學們課下可隨時隨地學習。
(二)有助于提高課堂質量,使學生的問題能及時解決
微課被引入教學后,學生不只局限于聽學校數學老師的課,還可以通過微課去聽全國有名的數學老師的課,接受更加有質量的數學課程,打開學生學習數學的思路,提高數學水平。
另外,使用微課后,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指導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在教師通過課堂給學生上完新課之后,可以立即給學生出一些相關的練習題,課后根據學生的正確率來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了解哪些地方是學生普遍出錯的點,然后在課堂上可以及時解答。
(三)有助于基礎差的同學學習,提高課堂質量和學習效率
有些同學基礎比較差,接受能力相對來說也比較弱,課堂上聽不懂,學習跟不上。微課可以很好地改善這一現狀,基礎差的學生課前可以通過微課程進行自主預習,減輕課上負擔;同時,也可以避免老師重復講解,大大提高了老師的授課質量和效率。課上不懂的,課下也可以重復看微課程進行學習。另外,微課每節課只講授一個知識點,所以時間較短,一般在10到20分鐘,學生可以有效利用“零碎時間”牢牢掌握每個知識點,是一種及時、高效、便捷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面對教師在黑板上寫的密密麻麻的板書和枯燥無味地講解,學生往往提不起興趣,不愿意去學習數學。首先,微課從視覺上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屏幕上來。其次,通過微課特有的人聲結合的特點進行教學,播放與數學相關的生活中的案例,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如數學家笛卡爾給克里斯汀公主的心形公式。最后,利用微課可以隨時隨地在網上學習,大學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進行靈活的網絡學習,這能使他們自由分配時間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對數學的熱愛。
四、微課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高職數學近幾年不斷的發展,產生了許多信息化教學方法。微課的出現,更有助于高職數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微課的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及課后復習,使得師生課堂質量不斷提高,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一)微課在新課預習中的應用
高職數學教師應有效地將微課運用到數學教學中來,利用微課的移動播放性、自由性,根據新課的學習目標和任務,查閱整合資料,在課前制作好新課的預習課程,供學生課前觀看,提前了解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初步學習基礎新知識,為接受新知識打下基礎。同時,這也提高了教師課堂上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
(二)微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高職數學知識普遍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在上課時面對如此復雜的理論推演及計算時,不僅難以理解和接受,也覺得十分枯燥。尤其是在計算三維立體圖形體積時,由于缺乏想象力而畫不出題目給的圖形,導致算不出答案。但教師在上課時,可通過播放微課視頻,讓同學直觀地了解作圖過程,了解作圖的思維方式,順利作出圖形。此外,教師可以制作數學史等方面的視頻引用到教學中,提高學生濃厚的興趣。
(三)微課在課后復習中的應用
對于重難點內容及不懂的部分,學生可以在課后觀看同步知識點的微課。教師可以在微課上制作適量的練習題,并分為不同難易水平,以供不同數學水平的學生選擇練習。學生可自由選擇不同難易程度的題,用來鞏固基礎或者提高。例如,學習“一階微分方程”這一節內容時,高職數學教師可以先總結不同類的一階微分方程解法,在次基礎上逐步提出變量代換法,將內容拓展至其他的一階微分方程中,根據方程特點,選擇適合的變量代換進行求解。
五、結束語
微課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幫助基礎差、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跟上班級同學學習進度。這也節約了課堂上有限的時間,解決了課時不足、課堂內容不充實等問題。同時,改善傳統教學模式,將線下學習與線上學習相結合,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人類對電子網絡產品依賴的增強,微課將會被廣大師生所使用并推廣。它存在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的優勢將給越來越多的人帶來明顯的便利,它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解決學生學習問題,節約教學時間成本的新型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4).
[2]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4).
[3]岑健林,胡鐵生.微課:數字化教學資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術,2013(04)
[4]周匯華.微課在小學數學小小班中的個案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5]楊雯靖.基于微課的高等數學教學模式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0).
作者簡介:楊穎穎(1982—),女,安徽濉溪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教學、微課教學、數學建模、數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