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都采取積極的反貧困對策,即創造一切條件,調動貧困人口的主觀積極性,發揮自身作用,完成脫貧工作。在2013年提出了“精準扶貧”的理念。伴隨著脫貧工作的穩步展開,我國貧困縣數量逐年遞減,我們朝著實現全面奔小康的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但現階段的扶貧工作還存在了一些問題,本文將從農村扶貧項目投資決策等相關問題入手,對投資效果進行全面評估,為我國未來農村扶貧工作的展開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農村扶貧項目;現狀;經驗;措施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村基礎建設的穩步推進,我國的農村扶貧項目越來越獲得了國外的關注。作為香港著名的金融家、投資者,李嘉誠的投資觀念向來獨到,對于農村,未來中國最吸金的領域,他自然不會放過,其以衍生工具形式投資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行為是市場轉向農村,轉變農村扶貧項目投資結構的新方向。
一、農村扶貧項目投資現狀(一)精準扶貧,定位目標
為了解決絕大部分農村貧困人員的基本溫飽問題,提高貧困人員的脫貧積極性,穩步依靠自身力量實現自身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到農村扶貧要擺脫傳統的模仿模式,要做到精準扶貧,落實到戶,加強政府的投資比例,切實提高農村扶貧力度。習總書記強調扶貧工作打好開發攻堅戰,增加扶貧投入,出臺優惠政策,堅持制度優勢,做好因地制宜,因地施策,落實到一家一戶。國家監控的幅度加大,農村各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村各項目的投資政策的放寬,投資環境一片大好。
(二)主體多樣,項目多元
伴隨著國家對農村扶貧政策的傾斜,農村投資的主體也發生了改變。由單一的政府投資逐漸變成了社會的廣泛投資。主體的擴大化提高了投資項目的多樣性和投資比例。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改造當地傳統產業,改善農村人口的組成結構,吸引進城務工人員返鄉。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后續動力。
(三)政策傾斜,微觀把控
實施精準扶貧是農村扶貧項目投資的關鍵。針對投資項目而言,投資的主體采用何種方式進行投資,這都需要相應的市縣做出符合本地實際的相應措施。雖然開展了不同的扶貧政策,但在操作過程中,你會發現所有的扶貧對策、扶貧方式都是相似的,各地之間相互模仿十分嚴重,非常容易造成項目投資的重復發生,導致項目投資的過度競爭甚至是資源的浪費 。此時宏觀調控下的微觀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開展扶貧項目投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人員結構比例失調
現代化經濟時代,城鎮化逐步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轉向城鎮發展。大部分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留守兒童和老齡者逐年增多,農村經濟發展出現疲態,導致許多農村扶貧項目無力展開。
(二)文化教育狀況與經濟發展不匹配
由于各種地域及歷史原因,貧困縣的文化教育水平非常落后,據不完全統計,貧困縣中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即大學生極少,上高中的也很少,甚至大多數的學齡兒童只有小學文化水平,四十歲以上的人口以文盲或者半文盲居多。文化水平的落后導致當地人思想觀念的落后傳統,甚至已經形成了不文明的發展觀念,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損害,極度影響農村扶貧投資的推進和展開。
(三)交通閉塞,投資發展不均衡
從近幾年的扶貧工作報告中,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的投資項目都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而中西部地區,交通不發達的地區投資比例嚴重不足,交通的阻礙,已經嚴重影響了扶貧工作的展開。
(四)環境污染,粗放經濟
為了盡快完成脫貧任務,很多政策的執行者,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只注重眼前利益,奉行只要能賺錢,怎樣都行的理念,不顧項目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造成了很多的污染問題。確實很多地區都看到了物質上的改變,但這種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投資總有一天會帶來不可逆的傷害。
三、改善農村扶貧項目投資的建議
針對我國農村扶貧項目投資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堅持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精準扶貧政策,在各地扶貧項目的開發中,要保持靈活性,做到因地制宜,注重現代信息技術對扶貧方式的創新和突破。
(一)建立農村扶貧效果評估系統
沒有科學的決策,再好的實施也不能有好的結果,沒有扶貧檢測評估,可以搞脫貧開發,但若沒有扶貧檢測評估,扶貧開發就一定會出現問題??茖W的決策就建立在有效的扶貧檢測基礎上,把握客觀情況,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吸取扶貧經驗,完善扶貧制度
任何的措施和舉動都不是閉門造車,我們的扶貧項目投資要吸取國際上扶貧的經驗,完善扶貧制度,進一步細化扶貧項目,對有勞動力的人口進行開發式扶貧,對沒有勞動力的人口以供養為主,努力完善各貧困縣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環境,挖掘當地生產潛力。
四、結語
目前,我國的農村扶貧工作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發展的關鍵階段,只有堅持落實科學的發展觀,走精準扶貧的路線,不斷加大投入比例,加強政府的微觀把握,形成完整的項目投資評估系統,才能真正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完成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林翰雄.農村扶貧項目投資決策探討[J].當代經濟,2014(11):66~67.
[2]唐海英.論農村扶貧的機制與效益[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0,21(03):101~103.
作者簡介:梅立維(1979.02—),男,漢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工學士學位,西南財經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