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紅
【摘要】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是科技發展的源泉,離開創新,一切事物都沒有了發展的屬性,“互聯網+”環境下,更是對創新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高校圖書館是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要教研機構,也是實施高等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培養有著本質性的基礎作用。因此,必須要在高校圖書館中開展服務創新,引領創新教育的潮流,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圖書館的經營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傳統的圖書館服務理念以及服務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新時期圖書館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要從本質上對高校圖書館進行服務理念與服務模式的創新,構建完善的圖書館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出高校圖書館作為教研教育機構的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環境;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深入,既給高校和高等教育帶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也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和變革帶來新的契機。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文獻信息中心的教學保障機構,需要充分熟知和掌握“互聯網+”的巨大優勢并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借助這一全新的服務模式和平臺發揮積極的創新作用。本文將通過分析“互聯網+”對高等教育和高校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影響,針對高校圖書館如何借助“互聯網+”開展創新服務研究開展討論。
一、“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圖書館對于學生的影響力下降
“互聯網+”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學習發生了全方位的變化。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和教師通過網絡就能夠得到精確全面的信息數據,不用再通過圖書館進行查閱,只需要電腦、手機等終端設施進行獲取自己需要的東西,高校圖書館對學生與老師的影響力大大降低,圖書館對于區域內的號召力也在不斷被弱化。
(二)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滯后
到了“互聯網+”的環境中,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已經基本普及,人們通過網絡就能夠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資源,而且信息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所不具備的。高校圖書館的主要用戶就是大學生,而大學生正是在“互聯網+”環境中最重要的參與用戶,高校圖書館內部信息不夠全面,數據落后于網絡或者其他的載體,會慢慢造成用戶的流失。
(三)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素質不高
在“互聯網+”環境下,人們對于服務的意識更為看重,我國很多高校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還是上一批,沒有樹立服務意識與理念,對于“互聯網+”的認識不夠深刻,不能有效的改善自身的服務意識,提升自己的專業綜合素養,限制了高校圖書館服務質量的提升。
二、“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探究
(一)通過空間再造實現服務空間轉型
圖書館自誕生之日起就作為社會知識信息的收藏、組織和利用中心而存在。移動互聯環境下,用戶信息獲取渠道方式多樣,圖書館借閱空間利用的尷尬境地,要求圖書館由信息知識的提供空間向創業、創新支撐空間轉型。需要將信息、知識借助現代網絡環境、創客環境實現其開發利用,進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圖書館應借鑒國內外知名高校圖書館在空間布局及功能再造方面的成功經驗,通過創新性空間布局與組織,適應用戶個性化需求,營造支持主題學術交流和創造的環境,主動創新服務機制,使圖書館成為用戶真正喜愛的“第三空間”。
(二)注重用戶信息挖掘,提高服務的目的性
用戶信息資源是圖書館知識服務與知識推薦的寶貴資源,隨著網絡信息資源的多元化發展,用戶更加依賴網絡,尤其是高校圖書館用戶,他們善于利用網絡,加之圖書館本身新型服務方式的出現,顯著擴增了用戶數據信息,圖書館成為最大的用戶信息資源庫之一。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一些傳統業務需要向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方面靠攏,圖書館真正業務將變成對于海量數據處理分析,從大量數據中發現的規律越多,找出的潛在價值就越大,圖書館的服務水平提升得越快。借助手中用戶信息行為數據,利用各種新型數據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提供更有針對性服務,服務手段和服務方式也會隨圖書館服務策略的調整而調整。可見,用戶即資源,將用戶資源的開發利用納入圖書館資源發展規劃中,實現實體資源、虛擬資源和用戶資源協同發展。
(三)牽手資源供應商,實現服務創新雙贏
學術資源建設商涉足領域不再局限于網絡資源和期刊論文,還包括所有類型的文獻資源。其所擁有的非圖書資源是國內絕大多數圖書館都無法比擬的,且我國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已經離不開這些資源建設商提供的學術資源服務。供應商在適應市場方面具有很強的技術優勢、豐富的創意和設計思路。他們掌握大量用戶信息,具有敏銳的市場嗅覺,能提供更適合目標要求的建議,增強服務創新的準確性和目的性。供應商與圖書館是供需關系,服務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研發需要供應商盡早參與到圖書館的創新服務研究過程中,從而整合雙方優勢,實現優勢互補,提高服務項目開發的針對性,使其更符合用戶需求。對供應商來說,圖書館就是其用戶,所有滿足圖書館的需求就是其價值的實現,參與圖書館服務創新,能夠使供應商更了解用戶的需求,從而增強產品的適應性。
(四)注重用戶體驗,提升服務功效
用戶需求是圖書館存在的根本和圖書館服務創新的驅動力。單靠圖書館現有的館員隊伍難以保證為用戶提供優質個性化服務。圖書館服務創新的特征是以用戶為中心。圖書館讓用戶參與服務創新的過程,是實現與用戶互動,強化用戶合作的過程。讓用戶參與創新也是獲取用戶需求信息,實現用戶體驗的關鍵策略之一。用戶參與能促進用戶與圖書館之間的知識共享,促進用戶知識的獲取和利用,圖書館通過用戶參與,可以獲得用戶知識資源的投入,了解用戶需求的變化,降低服務創新過程中信息的不對稱程度,提高服務創新的針對性。
(五)圖書館向智慧認知型服務的轉變
在互聯網時代圖書館在館藏建設、數字化建設、智能化建設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無論是在資源建設方面還是在自動化服務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目前很少有讀者可以系統地了解整個圖書館的功能。傳統圖書館往往采用對新生進行入館教育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如何使用圖書館。這種方式耗時耗力,開學之初的工作本來就很繁重,新生的入館培訓無疑又加重了圖書館的工作負擔。為解決這一問題,圖書館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建設了圖書館“智慧導航認知平臺”,平臺是基于圖書館的三維建模,將圖書館的整體情況、周邊環境在平臺上整體展現出來。平臺在全館場景復現的基礎上,通過自動場景引導及自動講解功能,讓讀者主動的在虛擬圖書館的環境中完成對圖書館的認知和體驗。平臺可以讓新生更加主動、有趣、量化的方式高效率的完成圖書館的認知和新生培訓工作。讀者可以通過本系統的虛擬漫游、3D視頻、全景圖片等方式全方位的了解圖書館的實體館舍、圖書館藏、資源建設等情況,同時還可以了解圖書館的應急逃生路線、消防設施以應對突發事件的發生。本平臺的投入使用,可以很好地解決新生入館培訓工作的問題,促進各個層面的讀者對圖書館的深度知曉和了解,促進圖書館整體使用率和讀者認知。
總之,“互聯網+”新理念的提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質的改變,同時也給圖書館的改革創新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高校圖書館在改革創新時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未來圖書館在改革創新方面依舊任道而重遠。圖書館在以后的改革創新中依舊需要一步一步的摸索的同時再加以論證,并堅持不懈地開展“互聯網+圖書館”的創新服務。
參考文獻
[1]唐美榮.“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服務轉型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12):122~123.
[2]蔣萌,武群輝.“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空間再造模式內涵與結構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6(0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