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珊 雷軍
【摘要】公路橋梁工程質量至關重要,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日常出行安全,而且關系到我國公路橋梁建設事業的長久發展,對公路橋梁進行施工技術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公路橋梁施工技術人員,應致力于對自己的專業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嚴格針對公路橋梁事業發展的需要,結合存在的問題,確保路橋施工技術水平,為整個工程質量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并為促進路橋事業的發展而不懈奮斗。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公路橋梁施工技術的不足與改進。
【關鍵詞】公路橋梁;施工技術;不足;改進
一、公路橋梁工程施工特征
公路橋梁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有著鮮明的特征,路橋施工由于涉及到的內容較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比較突出,如天氣因素影響等,在施工的結構方面有著很大難度,專業水平比較高,施工的工藝較為復雜化,施工中會應用到諸多機械設備,并對施工人員有著嚴格的要求。公路橋梁工程施工涉及到的施工部門比較多,并且部門間的聯系比較密切,每個施工部門都要充分重視職責的落實。
二、公路橋梁施工技術的不足
(一)對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公路橋梁建設過程中,做好對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至關重要,首先,要保證施工材料的質量合格,能夠滿足公路橋梁施工建設的相關要求,這是施工技術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直接關系著公路橋梁工程質量能否達標。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部分施工單位對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不到位,進而影響到橋梁工程的建造質量,為日后的橋梁安全使用埋下隱患,也嚴重影響到公路橋梁的正常使用壽命,甚至給過往車輛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二)施工技術水平無法滿足高標準和嚴要求
我國的橋梁公路工程建設的相關技術已經取得了世界領先地位,很多技術的發展超出了人們的預料,目前,在施工技術的運用層面上還存在監管不力的情況,導致施工技術的水平無法完全發揮出來,工藝標準達不到需求,監管工作形同虛設,起不到把關和監管的作用。
(三)施工人員的專業素質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雖然我國施工技術發展的很快,但是掌握這些先進施工技術的工作人員的數量并不多,缺乏高素質的施工隊伍和技術骨干,在很多工程建設期間,經常會發生由于人員專業素質不足導致的錯誤操作,施工的質量得不到保證,而且在受到監管的情況下,依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施工質量難以得到提升。
三、公路橋梁施工技術改進
(一)進一步強化對施工材料的管理
在公路橋梁的施工過程中,施工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要在材料采購方面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證施工材料質量達標,而且要認真做好施工材料的運輸和存儲工作,確保不同的施工材料能夠按照相關要求進行存放。如對于施工用的鋼筋和水泥等重要建材,不僅要保證采購的鋼筋標號合格,能夠滿足工程建設要求,而且要注意入場鋼筋的存放工作,做好鋼筋的防水、防潮、防銹等工作,同時要加強管理,實現不同型號的鋼筋分類存放,避免出現誤拿誤用的情況。
(二)提高施工技術水平
1.做好公路橋梁施工技術優化管理的準備工作
公路橋梁施工技術管理的準備工作主要有三個要點:一是制定施工標準、技術標準以及管理制度。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各個方面進行科學有效的規范,對于公路橋梁項目的順利施工十分重要。在制定相關標準時,在嚴格按照國家法律規定的文件執行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情況做出適應工程施工的各項標準。二是組建一支功能齊全的施工技術管理團隊。相關的管理人員除了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具備多年的管理經驗,能夠對大型工程項目進行有條不紊的管理指導。三是施工技術資料管理。對收集的相關資料進行分類和管理,制定一套適用于本工程的檔案管理制度,為公路橋梁的施工提供依據,也可以為以后的相關項目積累經驗。
2.嚴格工程施工技術管理
一是控制混凝土裂縫。在具體施工建設過程中,確保橋梁基礎以及橋墩質量的最關鍵舉措就是控制混凝土裂縫。對于這部分橋梁混凝土結構來說,由于體積龐大,以及水化熱以及外層約束的共同作用,比較容易發生裂縫,就需要對混凝土的澆注溫度進行人為的管控。二是控制孔口高程及鉆孔深度誤差。誤差的產生極有可能導致橋梁各構件準確性的降低乃至喪失,因此必須對誤差進行嚴格的管控,在具體施工以及使用的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內力的產生。三是嚴格控制預應力構件預制過程。在具體施工建設過程中,會涉及到大量的預應力構件的使用,針對這部分構件而言,其品質的高低便成為重中之重。
(三)要定期檢查施工項目
加強對施工項目的定期檢查或者抽查,不僅能夠提高工人的質量意識,加強施工質量的監督,還能及時發現并合理處理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要加強監督相關的施工人員。在施工過程中,強化監督施工人員,降低由于施工人員的失誤造成的質量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子鵬.淺析公路橋梁施工技術的質量控制[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4,37(10):109~110.
[2]葛振才.解析公路橋梁施工技術的不足及改進措施[J].山西建筑,2013,39(27):154~155.
[3]呂海清,孔勇.論公路橋梁施工技術的質量控制[J].科技資訊,2013(03):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