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利 鄭新軍
【摘要】在研究非物質文化與其文化空間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探討了特定區域非物質文化空間載體的設計方法,即將文化空間保護和特色小鎮建設相結合,通過“物化”的空間載體設計重現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宜的文化氛圍和空間環境,使非物質文化與其載體空間建立互動交融及良性傳遞,在促進非物質文化自身保護的同時,創建具有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的魅力特色小鎮。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特色小鎮;文化空間
一、非物質文化空間載體的特殊性
任何形式的文化傳承都離不開物質載體,非物質文化也不例外。脫離了與之相互影響的“器皿”,非物質文化所具有的價值和內涵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不同的是,非物質文化是以“活態”遺存,其物質載體亦具有“活態”特征。作為非物質文化主要物質載體之一的文化空間,同樣具有“活態”特征。因此,對非物質文化空間載體的保護,不但要注重對傳統空間形態的保留與恢復,而且不要忽略社會變遷的影響,以僵化“靜態”再現的形式無視其空間載體動態發展的可能性。
二、文化空間的重現方式
(一)非物質文化的搜集與整理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表明,與非物質文化相關的文化空間是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或舉辦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承載了一個民族或地域獨特的傳統理念、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內涵。然而,自然地理條件和歷史文化的積淀不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傳承地的載體空間結構、肌理和形態特征,還衍生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因此,非物質文化保護視角下文化空間的整體重現,必須從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入手,了解和搜集該民族或地域非物質文化的類型,整理并挖掘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二)空間載體的功能類型與空間形態研究
任何非物質文化都不是真空存在的,其依賴于所在地域的歷史、社會和人文環境。這些背景因素和空間環境就像一個巨大的容器,包容并承載著特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換句話說,作為載體的空間環境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結合體,在承載一定形式的非物質文化的同時,反過來也受其影響和制約,集中反映在空間載體的功能類型與空間形態兩個方面。
(1)以傳統生活方式、社會網絡等為承載主體的文化空間———生活性空間載體。傳統聚落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鄰里關系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聚落空間內外形態的主要影響因素。它們影響著聚落的形成與演變,是人們內在的精神需求。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其所在的空間環境(在建筑層面則物化為建筑、街巷及聚落整體的空間結構、尺度和形態等)所承載的,因而這類文化空間的功能類型和空間形態都反映出生活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如傳統院落式居住空間和街巷公共空間。
(2)以傳統手工藝、知識和技藝等為承載主體的文化空間———商貿性空間載體。該類文化空間是以蘊含于地域傳統文化中的傳統工藝、知識和技藝作為地區民俗文化的集中體現。例如,“瓷都”景德鎮的生態環境、人文景觀、空間功能及整體格局都與陶瓷文化密切相關。又如,地方飲食文化中所承襲的傳統制作工藝、銷售模式、店面風格和獨特風味是文化空間的主要標識,原住居民對此有著絕對的認同感;對于外地人,它們同樣也起到了認知作用。該類文化空間的功能類型和空間形態多反映出商貿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3)以傳統秩序、禮儀和宗教文化等為承載主體的文化空間———文化性空間載體。該類文化空間以承載傳統歷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為主體功能,映射出一個民族或地區的文化發展過程、社會狀況、思想和價值觀念等的深層文化內涵,其功能類型和空間形態表現出文化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三、新功能、新形式的植入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活態傳承、不斷創新的動態發展特征,與其相關的文化空間也具有不同于一般意義物質載體的特殊性,其功能類型、空間結構、肌理、形態甚至建造材料和技術都可以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有機吸取并融入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功能類型、形式要素和材料技術,從而令非物質文化在現代生態環境中得以生存、繼續與發展。
既然非物質文化保護視角下的文化空間可以適度包容新的功能與式,那么完全照搬古典形式的純仿古建筑或完全意義上的仿古街區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值得注意的是,新功能的植入和新形式的添加必須把握一個“度”,避免過度甚至全面地商業化,以及大量異質形體的出現,從而保護文化空間的獨特韻味和文化氛圍。
生活方式改變等深刻的社會變遷,造成了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與往昔已大有不同,一成不變地繼承和延續傳統生活方式顯然是不恰當也不可能的。但是,具有一定數量的本地居民或本地經營者,繼承并發揚本地民俗文化的精髓,卻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文化空間的基本特征。
參考文獻
[1]沈清.從場景保護到文化傳承[A].和諧城市規劃—200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2007.
[2]鄧雪嫻.小城鎮尺度與特色的思考—北川新縣城羌族特色步行街設計[J].建筑學報,2013(10):542.
[3]王麗芳.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的可行性分析[D].長沙:中南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