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化工產業的發展,并積極協調各方面資源大力開展重工業發展,基于這一社會發展現狀與背景下,化工產業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進步,并且其地位價值也正變得越來越重要。但同時也要注意到,在日常的化工生產工作中,因操作人員對有關安全生產知識的掌握不足,化工企業又缺乏必要的安全監管體系,也就使得化工事故時有發生,不但導致廣大的工作人員生命安全受到巨大威脅,同時也將會致使企業發展遭受重創。因此就關于如何優化化工安全設計,并以此降低化工事故的發生率展開相關的研究工作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化工;安全設計;預防;化工事故;重要性
一、化工安全設計在預防化工事故發生中的作用
(一)保證化工企業員工人身安全
化工產業一旦發生安全事故,直接受到影響、傷害的就是化工企業內的基層員工。即便化工事故影響較輕,化工企業基層員工也會受到一定的身體傷害,而一旦化工事故影響較大,例如爆炸、火災等,化工企業的基層員工必定會受到嚴重身體創傷,一些人還會在心理上留下永遠的創傷,甚至出現死亡。這不僅對化工企業造成了財產上的損失,還對企業內基層員工的身體、心理造成了巨大傷害,甚至會使原本美滿幸福的家庭被拆散。化工產業里的一些基層員工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一旦在化工事故中失去了生命,這對于一個家庭產生的摧毀是無法用金錢來彌補的。因此,在化工生產中,應當進行必要的安全設計,盡可能提升化工產業生產的安全性。
(二)保證企業平穩運行,穩步發展
由于目前我國各個行業內部競爭越發激烈,因此,提升企業口碑就是一項重要途徑,而化工企業的口碑就建立在安全生產之上。化工企業想要有長期穩定的發展就需要做好企業內部安全管理工作,使企業內部可以保證安全運行,并盡可能降低企業內發生化工安全事故的概率。一旦化工企業發生化工安全事故,企業多年積累的信譽口碑都會毀于一旦,企業形象在安全事故發生后就會瞬間崩塌。因此,在化工企業的安全管理中,應當先對化工安全設計工作進行預防,預防化工事故的發生。
(三)維護社會環境,促進經濟進步
化工安全設計除了對企業內部員工人身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并為企業穩步發展做鋪墊之外,還是一種對國家與社會負責的措施。由于化工產業自身安全行為不到位產生的化工事故會使周邊居民受到影響,尤其是一些重大爆炸、有害氣體泄漏等事故,不光使員工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脅,也對周圍居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受到了威脅。一些大型化工企業一旦發生大型安全事故,甚至會動搖人心,破壞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因此化工企業在發展之中必須要注重安全管理工作,并進一步優化化工安全設計,這樣才能在為企業與員工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有效推動國家經濟的進步與發展。
二、加強化工安全設計預防化工事故的方法及策略
(一)對粉塵爆炸事故的安全設計
粉塵爆炸的危險性特別大,而且危害性極強,尤其在精細化工行業的發生率也非常的高。究其發生粉塵爆炸的最主要原因為:其一,天干物燥,是粉塵爆炸的最基本條件;其二,環境封閉,粉塵濃度超出規定標準;其三,遇到火源。
首先,要保證設計的通風及流通性能,不能使粉塵在密封的空間內存儲,從而醞釀事故的發生;其次,要加強對溫度及濕度的設計與控制,不能使干燥的粉塵聚集;最后,就是要做好防火、防爆措施,加大對火種及火源的控制力度,做好安全通道的設計,從各項安全事故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加強企業安全培訓工作,并配置相關的安全硬件設施,預防各種化工事故的發生。
(二)對靜電的安全防范設計
靜電看似不起眼,但其危害性極大,尤其是在化工車間的生產作業當中,很容易出現化學反應而產生靜電,最終釀成重大生產事故,尤其是塑料等物質在經過摩擦之后,很容易產生靜電反應,一旦產生靜電再遇到其它可燃性的介質,就會發生燃燒或爆炸,造成嚴重的人身傷亡。因此,在進行化工安全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對一些關鍵性的問題進行明確的說明,對所造成的危害也要進行深入的分析,這樣才能提高操作人員的注意力,讓他們加強安全防范,并找到切實有效的預防措施,保證生產過程的安全性。
總而言之,要想將化工安全事故發生率盡可能降至最低程度,開展對化工安全設計的優化改進便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項措施。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必須要確保安全設計工作的規范化,建立起完備的安全管控機制,由源頭上降低甚至避免化工安全事故的發生,從而保障企業生產作業的安全進行。化工安全管理工作有著十分突出的綜合性特征,要求將各項工作內容協調一致,確保化工安全管理制度措施的貫徹落實,創建出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孫聰善.淺談化工安全設計中的危險因素及應對措施[J].化工管理,2016(35):319,321.
[2]朱健豐.石油化工安全儀表系統的設計[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6,36(13):80~81.
[3]張謀.有關化工安全生產管理問題探析[J].科技展望,2016,26(18):180.
[4]張喜強.石油化工安全儀表系統設計方案及實施研究[J].石化技術,2016,23(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