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摘要】跨文化交流囊括人類生活的文化、藝術、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而能夠折射或反映人類生活方式的音樂,在此些領域也有分布。基于意義與范圍層面而言,其在教育領域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作為跨文化交流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其在世界音樂教育中開始凸顯。
【關鍵詞】音樂;跨文化;多元文化
伴隨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的不斷交融,各民族文化交流變得越發頻繁,并且已經涉及到學習、生活、經濟、藝術等諸多領域。而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應運而生,日漸成為文化交流之中心。本文就音樂的跨文化交流與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作深層剖析。
一、音樂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區域間所具有的差異性,日漸演變為文化的多樣性,推動著文化的交融。多種思想的碰撞與融合,勢必會產生新理念、新思想,而各類思想間的交流與融合,需要對各民族之間的差異予以尊重。只有這樣,民族文化在碰撞與交融中才會產生新文化;針對音樂文化間所存在的對話交流而言,同樣是這樣。各種音樂文化的碰撞與接觸,能夠生成新的聲音及音樂表達方式。各種音樂均代指一種文化,而文化交融,可達到取長補短、互通有無的目的。因此,音樂跨文化交流與融合,尤其內在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基本內涵
針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來講,其內涵可劃分為兩部分,其一為目的,其二是主題。所謂多元音樂文化,從基礎層面來分析,即各個民族音樂文化共榮與平等。無論是哪一種音樂文化,均有其典型的魅力表現,均有其內在價值。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理論根基為文化的交融、發展與平等;無論是何種民族,均需時刻保持足夠的寬容與理解,有目的、選擇與針對性的借鑒與吸收外來音樂文化,推動自身音樂深度與水平的全面、多元化提升。在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過程中,首先要做好的便是對自身音樂文化進行穩固處理,然后再對世界音樂文化進行學習,這也是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根基所在。之所以要開展多元音樂教育,最終目的在于最大化提升學生對自身文化外的其他音樂欣賞、理解能力的提升,實現不斷拓展音樂視野及相互尊重音樂文化的目的,也是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內涵所在。
三、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多元化的本土音樂教育機制
1995年,文化多元主義的音樂教育理論首次在國際音樂協會中被提出,此外,該協會還提出了世界各國各音樂間的尊重與包容,并把音樂設定在多元主義的架構當中。所以,這對于我國本土的音樂教育來講,不僅是機遇也是挑戰。在開展音樂教育時,怎樣將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如何將國外音樂與國內音樂的關系處理好。另外,怎樣將漢族音樂與少數民族音樂處理好,乃是當前所需迫切解決的重難點問題。在較長時間內,在世界音樂架構中,歐美的傳統古典音樂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并且還形成了比較典型的“西方音樂一元化”格局,此格局對音樂教材的編寫以及課程設置造成了較大影響。所以,在進行音樂教育改革過程中,需準確把握發展方向,使之朝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方向而邁進,且積極吸取外部優秀文化,構建更為優質、多元的本土音樂教育機制。
(二)構建世界音樂為輔、本土音樂為主的課程教育體系
針對音樂文化而言,其自身有著時代性、地域性等特點,所以,我們應對各民族、各時代的音樂文化給予尊重。給予縱向層面來講,在我國悠久的文化長河中,各時代均有其專屬、典型的音樂文化內容;而從橫向層面來分析,我國各民族均有自身的音樂文化。因此,中華民族音樂文化自身便為一個有多元特質的音樂綜合體,其不僅將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特征展現了出來,而且還將各個理解階段的音樂文化特點呈現了出來。因而在當前的音樂教育中國,需注重本土文化的教育與傳承,把本土的音樂文化以一種合理方式,融入到整個教育架構當中,推動民族音樂與世界音樂之間的共同發展。
(三)開發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資源
音樂的生成均帶有或多或少的地域特征與民族特征,要想讓學生認可并喜歡上民族音樂,需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對其美有一定感知,強化學生的民族文化歸屬感與認同感,使他們發自內心的去喜歡它,并主動去學習。對此,在實際音樂教學中,需積極開發各種優質資源,尤其是比較典型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資源,讓更多的學生去了解、去學生,以此來提升他們的音樂深度、廣度與水平。
四、結語
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變得更加密切、深入,音樂文化也越發受到重視與認可。所以,在開展音樂文化教育過程中,需積極采取有效的多元化策略,最大程度提升我國的音樂文化水平;此外,還需積極與國際音樂文化接軌,逐步推動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和諧化、全面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明.培養多元文化的“音樂耳朵”———由跨文化音樂交流想到的[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2005(01):67~69.
[2]楊曉.跨文化理解:認知“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三個視界———讀《世界音樂與多元文化經典譯叢[J].音樂探索,2003(0):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