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冬++蘇伯雄
摘 要:我國改革開放三十余年,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社會文化與外界不斷交流,多元文化的在我國社會中的影響也日益明顯,其產生的不良影響使得社會各階層出現(xiàn)了不同層次的信仰危機。大學生作為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其政治信仰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成敗。本文以多元文化作為研究的時代背景,以大學生政治信仰及其教育的現(xiàn)狀作為分析的切入點,闡述了信仰以及政治信仰的定義、政治信仰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以及多元文化對大學生政治信仰及其教育的影響。
關鍵詞:多元文化;大學生;政治信仰
一、信仰及政治
信仰是人類精神上的一種需求,最終反映的是人的價值觀念,并且處于人類精神世界的核心地位。信仰能夠反映一個人的世界觀,不僅是一種精神紐帶,而且是一個組織或階層和一個國家與社會團結奮進的精神基礎和動力,具有生活價值的定向功能,社會秩序的控制功能,社會力量的凝聚功能,行為選擇的動力功能。因此,首先應當明確信仰的內涵。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是認知、情感和意志的統(tǒng)一。信仰是人對精神層面追求的堅定與執(zhí)著,是人能動的認識世界、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有的學者認為,信仰是人的最高需要的體現(xiàn),同時是知、情、意等心理過程的心理狀態(tài),是影響人格結構的深層動因;有的學者認為:信仰是人的價值觀念的最高體現(xiàn),它是人們在對認知對象的認知、相信到確信的過程基礎上所表現(xiàn)的精神渴望和向往,以至于會從行為上加以模仿和追求。
二、政治信仰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
政治信仰作為人類意識領域中最高價值的信念,對人類個人的行為,尤其是人類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生作為一個文化素質較高、政治基礎較好的群體,其政治素質、政治信仰將直接影響我國社會的未來走向,影響我們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探析政治信仰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依據(jù)政治信仰的定義,其作用主要有:
(一)導向作用。政治信仰的形成是個體與社會共同作用產生的雙向過程,是社會產生的某種思想被個體內化的結果。政治信仰的形成使得大學生在認知上達成一個整體的心理傾向,從而滲透到其意識與行為中。因而,政治信仰能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明確的價值觀,引導其樹立一個正確人生態(tài)度。馬克思主義信仰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的信仰,其中共產主義學說科學地闡述了人類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共產主義理想能指引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其提供精神動力,保持正確的人生方向。因此,在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精神力量是不容置疑的,其不但能促使大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也為整個社會提供了前進方向。同時,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不斷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水準,展現(xiàn)大學生奮發(fā)有為的精神面貌。
(二)激勵作用。政治信仰的激勵作用是指個體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認同,在認知上內化為強烈的意志而產生巨大的精神動力,從而調動個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個體為目標的實現(xiàn)而不懈努力。
一個人的政治信仰容易受到其主體需要、客觀要求、以及個人理想信念的影響,人的經(jīng)濟地位、社會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是其政治信仰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在唯物辯證歷史觀中,經(jīng)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因而人們的政治要求不同,其政治信仰也不相同。而基于共同利益或共同政治理想基礎上形成的群體通過表達其政治主張,逐漸會形成一種文化氛圍,進而形成新的文化成果。這種新的文化成果在不同時代和社會背景下不斷發(fā)展,通過傳播而影響更多人的思想,從而對政治信仰的演變產生推動作用。
我國大學生的政治信仰教育是指對大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目的是使其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堅定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斷的變革,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應當不斷適應學生的需求,從而使得高校教育理念得到豐富和發(fā)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擴展。
本文詳細闡述了多元文化背景對于大學生政治信仰及其教育的影響,同時,也提出了加強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新觀點,即通過大學生政治觀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注重與大學生切身利益相聯(lián)系,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加強高校黨建工作以及改善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環(huán)境。本文注重于政治信仰教育的實效性,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的政治信仰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自身理論水平有限,所提出的觀點也有待改進,因此希望能為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提供新的思想,并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斷完善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