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
【摘要】水產養殖一般需要人工向水體中投入飼料,同時,也需要向水產品喂養一些特定的化學樣品與相應的抗生素,在所有投放的這些物品類,接近90%的物質是無法被水產品利用的。水產養殖過程中,養殖戶為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應用各種方式提升養殖產量,卻忽視了對養殖環境的污染問題,使自然水體和生態環境遭到人為破壞,養殖環境的破壞不僅影響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同時也限制養殖循環經濟的持續發展。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對策。
【關鍵詞】水產養殖環境;污染現狀;影響;控制對策
一、水產養殖的相關概述
水產養殖是人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獲水生動植物的生產活動。一般包括在人工飼養管理下從苗種養成水產品的全過程。廣義上也可包括水產資源增殖。水產養殖有粗養、精養和高密度精養等方式。從上個世紀70年代,水產養殖得到迅速發展,產量增長非常快,在水產業中的比重也非常高,從最初占總產量的3.9%到占總產量的43.5%。作為重要的產業,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環境的影響,水產養殖環境的好壞對水產品的質量有重要影響。然而,由于水產養殖本身就會產生污染,加上外界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導致整個水產養殖的生態環境質量日益下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水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開始關注水產養殖環境,通過控制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來保障水產品的質量,促進水產養殖業的更好發展。
二、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分析
(一)自然水體的富營養化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養殖戶為實現養殖產量都會采用增加養殖密度的方式進行養殖,養殖密度的增大便需要投入更多的飼料,飼料中的氮、磷、油脂等物質便會進入到自然水體中,外源性物質在降解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氧氣,導致水體出現缺氧、渾濁等富營養化現象,浮游生物迅速繁殖,自然水體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導致水體中生物的大量死亡。
(二)微生物造成水體污染
微生物污染也是水體污染的重要形式,病毒、真菌、細菌或者病原生物寄生在水體之中,一旦水質下降,便給微生物繁殖帶來發展空間,造成水產品的品質污染,甚至會造成水產品的死亡現象,給養殖戶造成經濟損失,某些病菌寄生到水產品中還會給人類的健康造成影響。
(三)物理污染以及重金屬污染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養殖戶因為使用機械設備而產生的機械油脂、養殖工具的廢棄物以及各種漁業垃圾都會造成水環境的物理性污染。重金屬污染也是水產養殖關注的重點問題,產生重金屬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目前農藥、生活洗化用品等應用逐漸增多,其在應用過程中會有重金屬物質被雨水沖刷或者人為傾倒到自然環境中,造成自然水環境的重金屬污染,而養殖過程需要對養殖水體進行水體交換,并造成了養殖水的重金屬污染;其二,進行水產養殖,為保證成活率,養殖戶會應用大量的水產獸藥,過量且無序的獸藥使用不僅會造成水環境的重金屬污染,還會造成重金屬在水產品中的滯留,引發社會公眾的食品安全問題。
三、水產養殖環境污染控制對策
(一)完善水產養殖管理體系建立
先要完善整個水產養殖的管理體系建設,形成水產養殖環境管理規范、標準。這個過程中首先要提升從業者的整體思想意識水平,要讓他們明白水體及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危害和后果,在今后的養殖實施中規范操作,避免各種環境污染狀況的產生。同時,要透過對于各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尤其是要發揮出政府的導向和監督效果,加強對于水體生態環境的保護,從根本上解決水產養殖中的環境污染問題,以提升水產品的綜合質量。最后,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維護與管理水產養殖的綜合環境,合理規劃水產養殖的各個功能區域,建立一個規范有效的水產養殖環境管理系統,并且充分發揮這個系統的積極效果。
(二)養殖結構調整優化
水產養殖會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響,比如地理位置、生態條件和周邊環境的變化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水產養殖的效能。
(三)科學飼養,引入綠色藥品
水產養殖中產生的很多環境污染來源于外部物品的進入。比如,機械設備上的機油會嚴重污染水體環境,對于藥品的不合理或者過度使用會損害水體生態系統等。因此,我們在調控養殖環境受到污染的過程中,要采取科學飼養的方法,盡可能引入綠色藥品,最大程度降低對于水體環境的污染及危害。一方面,在水產養殖中藥品使用一定要更為嚴格,投放的藥品一定要符合相應標準,藥品的成分構成要能夠和當前環境和諧共處。另一方面,可以從改善水產養殖產品的生存能力出發,避免各種藥品的使用,以另一種形式避免這些投放物品對于環境的污染。
總之,水產養殖過程中會在有意或者無意間造成水環境污染,水環境污染不僅影響生態平衡,同時也是水產品品質受到影響,水產養殖需要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積極踐行科學養殖、進行科學養殖培訓和專業人才培養等措施增強對水環境的保護,促進自身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強.水產養殖環境污染及其控制對策[J].山西水利,2016(06):20~21.
[2]李雙德.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對策[J].農技服務,2016,33(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