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用航空產業具有廣泛的社會效益,除了作為交通方式,也在城市服務管理水平和應急能力等方面產生效用。通過對上海市通用航空現狀分析,對上海通用航空規劃布局未來發展提出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上海;城市管理;通用航空
一、通用航空發展現狀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年底,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通用航空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了通航發展的指導思想。
國家層面的戰略布局引燃了各級政府制定通航發展規劃、企業加快部署通航產業發展的熱情,各省市都制定了相應的發展通用航空規劃。
(一)上海航空業的發展和現狀
從制造、科研、配套、運營、機場來說,上海都是在運輸航空領域的一個航空大市、強市。總體來說,一是通用航空運營注冊企業數量較多。目前,上海擁有飛機的通航公司15家。二是公務航空服務發展較好,業務范圍基本涵蓋公務航空服務的各個領域。三是本地通用航空飛行規模較小。四是通用航空產業布局主要呈現制造業單一集聚、服務業散亂分布的特征。
(二)通航發展相對運輸航空發展弱勢的原因
(1)空域管制及飛行審批。一是空域管制,上海地區空域管制較嚴,飛行規模受限。二是低空飛行管理審批體系復雜。
(2)缺乏明確的政策導向。相比其他省市,上海對于通用航空產業的發展重視程度有所欠缺。2004年起,國家發展改革委先后批準建立了上海、西安等9個國家級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除上海外其余八個地區都建立了專門的通用航空產業基地。且政府和社會缺乏對航空文化的宣揚。
(3)產業基礎存在薄弱環節。一是基礎設施數量不足。上海頒證的通用航空機場及起降點雖共6個,但種類較單一,發展不平衡。上海浦東機場、虹橋機場的起降頻率已近飽和,難以進一步對通用航空進行飛行保障。二是航油保障能力弱。三是市場主體薄弱。目前通用航空產業鏈不完善;涉及通用航空產業的企業少,且規模偏小,缺乏市場開拓能力。
二、通用航空對城市發展管理的影響
(一)對城市的有利影響
對城市來說,通航產業有普惠民生、激發活力、加強基礎建設、提高工農業生產效率的優點,其發展有利于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和聚集。
通用航空產業中的航空醫療救援作為高效率的應急救援方式,能夠有效提高病人的存活率。在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鼓勵和加強通用航空在醫療救護等領域的應用。
另外,通用航空產業鏈條長、輻射廣,通用航空上下游產業將帶動超萬億元的市場規模,對城市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二)對城市的不利影響
因為通用航空的起降點通常離市區近,飛行高度低,所以噪音、安全等方面都被市民廣泛關注。2015年5月,由金匯通航運營的后灘直升機空中游覽項目,因為噪音受到周邊居民的大量投訴。2016年7月20日,一架機號為B-10FW的水上飛機從金山區“城市沙灘”碼頭起飛不久,就撞上滬杭公路大橋,飛機斷成兩截,造成五死五傷慘劇。
三、有效協調二者之間的措施
(一)找準定位,統籌布局
爭取初步建設成長三角地區通用航空產業集聚區。考慮到區位和城市定位,不適合發展傳統通航產業制造、農林業作業等產業。制定上海市通用航空發展規劃與行動計劃,并將其納入全市規劃與其他產業發展規劃相銜接,通過其產業鏈帶動經濟發展。
(二)發揮科技優勢,重點聚焦通航研發業
上海有民航上海學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的航空航天學院等,具有成為全國通航研發中心的條件,不僅擁有大量的通航研發人才,更能在人才的教育和培訓方面發揮作用。
(三)緊密聯系民生,服務城市管理
堅持推動通用航空在社會管理、城市運營等公益性領域的應用和服務,加快通用航空機場及相關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綜合保障水平,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增強城市和區域的維穩、治安和管理服務能力。
(四)培育產業園區
根據上海現有產業布局和基礎條件,通航產業布局可以以園區形式聚集。如集聚通航研發和制造的臨港產業園區;集聚通航關鍵零部件和集成系統研發設計的通航研發園區;以及龍華通用航空服務業集聚區——以集聚通航服務相關的總部、銷售中心、運營中心、企業、協會、機構等為主,充分發揮通航產業集聚效應。
四、結語
上海發展通用航空是必由之路,也是十分有優勢的,應該以確保持續安全為前提,以提供優質服務、特色服務為主線,著力增強通用航空基礎設施保障能力,著力推進通用航空服務全球化和大眾化,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通用航空與運輸航空兩翼齊飛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EB/OL].2005-08-05:http:// www.gov.cn/ziliao/flfg/2005-08/05/content_20902.htm.
[2]通用航空發展“十三五”規劃 中國民用航空局[EB/OL].2017-02-17:http://www.caac.gov.cn/XXGK/XXGK/FZGH/201704/ t20170405_43505.html.
作者簡介:陳若曦(1989—),女,浙江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研究生,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