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是一篇以探索材料——再生木材在現代雕塑創作中的角色與意義的專題型論文。對“再生木材”的來源及在現代雕塑創作中的使用背景與文化寓意進行探討,再結合國內外對再生木材雕塑創作案例分析。印證出再生木材作為新型雕塑材料具有一定可塑性與多變性,進一步豐富了木雕藝術的雕塑語言。
【關鍵詞】再生木材;材料;再利用;雕塑創作
一、材料在現代雕塑創作中的角色
材料不單是造型的載體,一躍成為了主角,展現出其自身獨特的魅力。材料的自我表現,是對材料的物理特性、表現能力、文化內涵各方面的認識掌握的基礎上,與藝術家自身的審美觀念相結合而成。部分現代雕塑的創作不再是簡單地去“征服”材料,而是盡可能挖掘出材料個性與藝術造型的契合點,創作出具有“生命”的藝術品,獲取“1+1>2”的視覺心理效果。
二、再生木材在雕塑創作中再利用的社會意義
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博士在其文章《材料的再發現——當前青年雕塑創作的新趨勢》中對當今材料雕塑創作的新趨勢作出了總結,一是在雕塑創作中不斷發現和使用新的材料,二是對已有雕塑材料的再認識、再發現。這兩大趨勢共同反映出了當前材料藝術的發展方向與發展程度,其中第二點中指出的材料的再認識、再發現,與現當代藝術家對廢品藝術的使用觀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材料是人類用來制造各種產品的物質。人類的發展史表明,生產中使用的材料性質反映了人類社會文明的水平。”在雕塑領域里,現成品藝術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歐美迅速發展,雕塑藝術家們在城市里尋找把生活產生的現成廢棄品并把它們作為創作的材料,利用裝配、拼貼的手法等一系列不同方法重新組合,創作成為具有材料個性的雕塑作品,以此表達出藝術家們對工業文明的反叛與質疑。如女性藝術家路易斯·內維爾森(LouiseNevelson),利用廢棄木質家具或建筑材料組裝拼貼出充滿美感與秩序的作品《天空的教堂》(圖1),打開了木材現成物在藝術使用的新大門。而再生木材雕塑藝術家們也延續著此一脈絡,對不同形式的再生木材進行探索實驗。再生木材,來自英文詞組“ReclaimedTimber”,有對廢舊木材(圖2)進行回收利用之意。藝術家們從材料出發,通過對不同再生木材在藝術上的選擇使用,對其的產生背景進行分析思考,以不同形式對再生木材分解、重組,激活材料內在的文化隱喻性,將其與雕塑造型緊密聯系,最終創作出具有材料美感的雕塑造型。
“不同物品與材料隱喻了某種社會問題的表達,對某些文化形態的反思”。觀眾在對再生木材雕塑作品觀賞的過程中有兩種解讀的可能,一是通過對雕塑中材料所特有的肌理痕跡或造型碎片進行觀察識別,從而喚起觀眾對該材料形象在其自身生活中的記憶,并以此激活對材料原本的功能性及社會意義的關聯,產生出一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覺。二是在再生木材雕塑作品中材料的熟悉感與造型的陌生感之間產生強烈反差,同時也為觀眾提供了解讀雕塑作品的線索,透過再生材料自身向觀眾傳遞出關于生態資源的信息,引發觀眾對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之間的矛盾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再生木材在現代雕塑創作中的再利用,向社會傳遞出深刻的環保觀念,也反映出當今人類社會的文明水平。
三、再生木材在現代雕塑創作中的應用案例
案例一:錢亮
藝術家錢亮為中央美術學院2014年的畢業研究生,他的畢業作品《物非物之竹》可以說是“化腐朽為神奇”,將一次性筷子這種高浪費的產品作為創作材料。通過膠合的方法把一根根細小的筷子重新組合起來,化零為整,膠合后的筷子最后還要經過雕刻打磨等工學,最終回歸到原來竹子的造型,重新為它們賦予了“生命”。
一次性筷子,其發明至今有一段漫長的歷史。“據說,早在江戶時代,日本人就發明了適合日本飲食習慣的一次性筷子。”由于其給人干凈衛生的感覺,很快地在其他使用筷子的國家陸續興起,中國也不例外。
經過多年的技術發展,生產技術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讓我國的森林資源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一次性筷子已經成為了消耗、破壞森林資源的代名詞。
在藝術家手里的一次性筷子已經脫離了原有的功能性,成為了一種具有隱喻性的材料,其象征著人類的貪婪、欲望肆意剝奪了樹木本來天然的生存權利。當觀眾面對其作品時,都會被作品材料背后的強大隱喻性所沖擊,猶如當頭棒喝般的力量,讓觀眾陷入沉思之中。藝術家錢亮的作品就是一個重建的過程,通過作品重建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橋梁,營造了一個現實版生與死的輪回,反復拷問著人類是否還能為了滿足其一己私欲對其他的生命形式肆意剝削呢?
案例二:広志(Haroshi)
日本藝術家広志(Haroshi)是一位雕塑家,同時還是一名熱愛滑板運動愛好者,広志通過收集廢舊破爛的滑板將其轉化為雕塑的材料,創作成具有強烈街頭文化氣息的雕塑作品,以延續滑板的生命,并以此向觀眾傳達一種正能量。
滑板(圖4),出現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的美國西海岸,當地人們都非常熱衷于沖浪活動,但由于沖浪活動受諸多因素的所限制,如天氣與地理條件等。激發起一些沖浪活動愛好者發明了“陸上沖浪”——滑板。滑板克服了海上沖浪的條件限制問題,作為沖浪活動的陸地上的延伸出現。經過幾代滑板人的改良發展,滑板運動的隊伍迅速發展壯大,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成為了一項風靡世界的極限運動。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損壞、陳舊滑板被廢棄。
藝術家広志回收廢舊的滑板,并將其變為自己的創作材料,在保留每塊滑板原有個性的基礎上,再將它們重新膠合成體后,最后再通過雕刻的方法重新對其進行塑造。作品《驚叫著我的手》(圖5)中流露出作者對街頭文化的真摯情感,在整體造型中凸顯出每塊滑板個性色彩,在增加雕塑作品的視覺沖擊力的同時,它們獲得了重生,每塊滑板都仿佛是在述說著屬于自己的故事,最終匯聚成一種聲音,向世人喊出它們對自由與勇氣無限追求與熱愛的最強音。
案例三:容·范·德·恩德(Ron van der Ende )
荷蘭藝術家容·范·德·恩德(RonvanderEnde)的藝術創作靈感來自于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其材料大部分來自于一些廢舊的木門板。隨著時間推移,門的表皮上會留下不同使用痕跡,既是一種歲月導致缺陷,同時又承載著人們生活的氣息。
他的作品形式基本上為浮雕:通常容·范·德·恩德會將這些廢舊木門的“表皮”剝離,將木門分成板芯與“表皮”。先利用板芯進行雕刻出,然后根據浮雕造型的變化在板芯上劃線定點。再將剝離下來的“表皮”根據在板芯浮雕上定點劃線的輪廓將其裁剪成小片,最后將制作好的小片釘在板芯上。他認為這種廢舊的再生木板天生存在著缺陷卻同時又承載著人們生活的氣息。保留其“表皮”能凸顯出作品原有狀態的唯一性,使作品里的廢舊感與繪畫感得到更好的展現。容·范·德·恩德的作品通過廢舊門板這種材料的再利用制作成雕塑,將工業化、標準化、無個性的材料與當下的大眾文化結合制作成不同的具象造型,讓觀眾從現實中抽離出來,再重新關注他們所處的現實,給予觀眾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二十世紀以來傳統木雕技術革新,再生木材應用作為一種新型的材料技術,引起了藝術家們的注意,并開展各種形式的材料探索,通過對再生木材的物理特性及人文特性的深入分析,利用各種新式造型方法創作出一批具有材料美感的雕塑作品,既有在造型和肌理的探求,又有結合觀念藝術的發揮。透過作品向觀眾傳遞出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內涵,改變人們對木材使用的固有觀念,進一步豐富木雕藝術的雕塑語言,為木雕藝術加入一份新生力量。推動再生木材在雕塑領域的創新利用。
參考文獻
[1]王珠珍,陳耀明.綜合材料的藝術表現[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12.
[2]孫振華.材料再發現——當代青年雕塑創作的新趨勢[J].美術報,2013(7).
作者簡介:曾嘉輝(1988-),男,廣東廣州人,研究生(碩士),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