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L再生能源利用二期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活動為研究對象,通過訪談各方參與者,結合公眾參與階梯理論,對本次活動目的、范圍、流程、時間和形式進行分析,找出目前公眾參與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關鍵詞】公眾參與;象征性;參與
參與環境管理并對環境事物發表自己的見解,是現代社會公民民主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
L固廢處置基地地處S鎮,每天承擔了全市約70%的生活垃圾處置任務。2016年 5月10日至12日,在L固廢基地開展了為期3天的二期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活動,公眾參與以村民代表參觀L固廢基地中四、五期填埋場及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召開座談會和發放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整個公眾參與活動共有222名村民代表參加,經環評單位統計調查問卷后得出,支持率達99.1%。雖然二期工程的整個公眾參與未發生群體性事件且問卷得出的支持率較高,但關于垃圾焚燒廠的信訪矛盾量并沒有下降。
一、L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工程公眾參與分析
筆者通過分析L二期工程公眾參與的目的、范圍、流程、時間和形式,剖析本次公眾參與的參與層次和效果。 通過訪談法來了解本次公眾參與的相關情況,共訪談33人,包括政府部門、建設單位、環評單位和村民。
(一)公眾參與目的
公眾參與的目的就“二期工程是否進行建設”聽取群眾意見。公參只是讓群眾知曉建設背景、工藝流程及環保措施設計標準,向群眾灌輸二期工程環境影響可控的概念。
(二)公眾參與主體
S鎮最終確定222名村民代表。通過訪談得出本次公參并未進行公正公開的村民代表選舉。代表的選擇僅是由村居書記做主,選擇一些黨小組代表、村民小組長等村民參加。
參與者的年齡都在40-60歲,農民占80%,文化程度較低。參與者具有兩個個特征:一是因學歷、知識水平不能準確地理解技術指標和相關術語;二是大多數是村民小組長,有一定身份特征。這兩個因素都會導致他們的被帶入到建設方預先設定的軌道中。
(三)公眾參與的時間
二期工程的公參時間是環境影響報告書擬審批前,這就意味著二期工程已經選址結束了。對于已成定稿的報告書來講,即便聽取了公眾意見,也很難再根據公眾意見對報告書進行修改。公眾參與的時間很大程度引導了公眾參與的形式化。
(四)公眾參與形式
二期工程的參與形式包括參觀、座談會以及填寫調查問卷。整個座談會中只有在最后一個過程中,有幾名村民代表與專家進行了互動,其余環節均無互相交流和溝通。
根據謝莉·阿恩斯坦在《市民參與的階梯》一文中提出的公眾參與階梯理論,她認為公眾參與的評價可分為八個階段,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參與程度,即無參與、象征性參與、主導性參與。最后三個階段才是真正意義上有實權的公眾參與。
二、造成目前公眾參與“象征性參與”的原因
許多鄰避設施會產生電磁輻射、噪音、廢氣、污水等方面的負外部性效應,在設施的技術設計方面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特征,與一般的規劃設計項目相比,其公眾參與的門檻要求也相對更高。對于這樣一種具有強烈專業性和技術性特征的規劃行為,如果公眾參與主體自身缺乏必須的科學技術知識,則不僅無法很好地履行參與權利,而且極可能對規劃決策質量產生不良影響。約翰·克萊頓·托馬斯指出:“由于公民常常不能理解政策質量標準中包含的知識和常識,所以,他們可能會對專業領域或科學界認定的政策質量標準提出質疑。”
參考文獻
[1]汪勁.環境影響評價程序之公眾參與問題研究——兼論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相關規定的施行[J].法學評論,2004(2):107~118.
[2]侯璐璐,劉云剛.公共設施選址的鄰避效應及其公眾參與模式研究——以廣州市番禹區垃圾焚燒廠選址事件為例[J].城市規劃學,2014(5):112~118.
作者簡介:蔣子嫣(1990—),女,上海人,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