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教育與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是相互融合的,以創業為導向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立足點應該培養一種素養,開發兩種能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單一的模式轉變成系統化整體化的模式,從具體化的創業實踐活動向整體化的創業規范提升拓展,從學校的創業教育活動到與企業和地方的創業活動聯合互動。
【關鍵詞】創業導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素養;能力
隨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思政教育模式要結合高職教育發展的基本特點與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建構新型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以創業為導向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將創業教育的理念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提高教育的時效性,能實現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對于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創業教育在內容上豐富和發展了教育的理念,完善了教育目標。從教育理念目標上看,人才培養的內涵不斷的深化,學生能力的類型也在不斷的拓展。理論上看,創業教育是指通過相關的課程體系整體提高學生的首創精神、創業精神、創業能力。正如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定義的,創業教育就是要培養富有開創、探索精神的人。以創業為導向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符合馬克思主義觀點,其中的人學理論說明了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在人的需要的滿足、能力的提高、社會關系的豐富、自由個性的發揮、主體性的充分發展等重要意義,創業教育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學界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也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契合性也說明了兩者結合的必要性。
(二)現實意義
創業教育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從外部環境看,社會就業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每年新增的就業人口數以百萬計。從外延式擴展到內涵式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也要求提高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黨中央提出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以創業帶動就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構想,從政策層面鼓勵高校開展創業教育,以期解決社會突出的矛盾。通過創業教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競爭,提高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既能鍛煉學生的能力,又能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真正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就學校層面而言,創業教育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核心競爭力。
總之,無論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都存在著必要性和必然性。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或融入創業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思政改革的需要,更是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以創業為導向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論內涵
以創業為導向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內涵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是理解以創業為導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關鍵。人們對于創業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方面的意義并沒有說明不同的見解,但是在創業教育與高職思政教育的相互介入上,卻眾說紛紜,主要的觀點有以下幾種。
(1)滲透論。該觀點認為兩者之間存在相互滲透、相互完善、相互促進的內在聯系。創業教育與高職思政教育在內容、方法等方面存在著共通之處,在人才培養、課堂教學改革等方面都有內在的聯系。創業教育中會有對創業素質的要求,思政教育會有創業能力的分析。有學者也研究了滲透的方式方法,或者是思政課中滲透創業教育,或者是創業教育中滲透思政內容,或者分析兩種滲透的內在契合性。滲透論揭示了兩者的密不可分性,說明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并不矛盾。兩者到底誰為主導,誰為優先,這種觀點并無探討。
(2)強化論。該觀點認為,創業教育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表現在展現施教者的主導作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者的主體地位、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創業教育能強化理想信念教育、艱苦奮斗精神教育的實效性。這種觀點是將創業教育當作思政教育的一個補充要素。實際上,思政教育也能強化創業教育的效果。強化論似乎側重于創業教育的主導性,體現出創業教育的更高意義。
(3)素養論。該觀點認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創新創業素養,這種素養,可以保證學生不走歪路邪路。如果把創新當做創業教育思政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標的話,那么兩者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素養。
(4)能力論。該觀點認為,創業教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創業愿望、創業意志、創業能力上。創業教育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新的教學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創業者的道德水平。如果說素養論側重于人才培養的目標,那么能力論就側重于教育的方式方法。
(5)融合論。有學者認為,兩者相互融合的途徑是整合資源、豐富內容和創新方法。融合論從教育方法、教學內容、教育資源等層面分析了融合的可能和融合的必要。從學科層面的融合顯然是要分出主次,從人才培養層面看,兩者都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總體上說,思政教育與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與能力發展之間上并不矛盾,兩者的區別在于側重點不一樣。思政教育更加側重于學生素養,而創業教育側重于學生能力發展。
三、以創業為導向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立足點
以創業為導向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只是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最基本的立足點在于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能力的培養上。從人才培養的目標上說,應該以培養學生素養為根本;從教學改革上看,應該以開發能力為重點。
(一)立足于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素養
從人才培養的目標看,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立足點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人才培養方案中,要開發多形態的創業課程教育,將創新創業的意識、理念、精神以及能力,以直接間接的方式,影響到學生創業品質的形成。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要進行總體設計和規劃,結合具體的學科或專業的特點和要求,提供相應的創業知識和技能服務,從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關于學生的素養,也有職業素養、核心素養以及基本素養各種說法。《面向未來: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全球經驗》研究報告中提出,溝通與合作、創造性與問題解決、信息素養、自我認識與自我調控、批判性思維、學會學習與終身學習以及公民責任與社會參與等七大素養是最基本的素養。人才培養目標上,還要解決職業素養問題。
(二)立足于課堂教學改革:開發兩種能力
提高學生的素養,是需要通過培養學生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來實現的。通過立足課堂教學改革,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創業人才。將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努力培養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創業型人才。堅持能力本位,能力、知識、素質全面教育和培養,以能力培養推動知識傳授、素質提高,使學生全面、協調發展。通識課注重創業意識的培養,專業課注重學生的創業能力的培養。 加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是高職院校回應國家要求和社會期待,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在教學過程中,實行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的教學模式,改進案例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討論式教學模式、采取實驗教學模式等,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提升他們的創業能力。從實踐能力培養上看,主要通過拓展實訓基地,加強隊伍建設。針對創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構建創業型人才培養師資結構。推行新的考核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為核心的教學考核內容體系。
四、以創業為導向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實踐路徑
從思政教育模式上看,還存在著側重單一課堂教學設計,側重具體化的創業實踐,側重于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側重于學校內部的人才培養方案,模式創新需要從這些方面入手。
(一)從單一的課堂設計向系統化人才培養模式
從人才培養的模式上,更能符合社會和企業的實際需要。以往思政教育改革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改革,這樣單一的模式難以培養學生綜合的素養。系統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生素養為目標,以核心能力為競爭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有些地方正在探討“課程思政”的改革,其實質的內容要是講全過程育人。但是人才培養的模式就得先解決育人的目標方向問題。“創業導向”教學體系的建立,都涉及到教學內容的取舍,專業教師不再局限于專業的眼光,整體性的思維突破專業教育的狹隘,促進人才培養的適應性。有學者探討了學生、學校、用人單位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方法、路徑和借鑒。
(二)從具體化的創業實踐活動向整體化的創業規范提升拓展
在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上,通過具體的創業實踐活動,總結提煉出整體的創業規范,使得學生在提升實踐能力的基礎上,有了規則意識、誠信意識以及責任意識,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從內容上看,在思政課程中,要提煉出影響創業品質的相關內容,提升學生創業的意識、理念、素養和能力。在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勢政策等課程的教學內容中,結合創業的價值觀、創業的職業道德、創業的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業欲望,從各個專業的創業活動概括出同一的創業規范,從而以更加科學、完善的方法去創業。從時間上看,要注重知識積累期、模擬實踐期和企業應用期等不同階段的創業規范。從日常的生活中,以學生兼職打工、自行創業等行為訓練學生對創業行為的規范的學習。在考核方法上,要注重創業規范的“能力分”,設計學生創業所應該獲得的能力分數值與能力分結構。
(三)從學校的創業教育活動到與企業和地方的創業活動聯合互動
在教學內容上要做到具有現實性和應用性,對教學方法提倡用實際的工程項目引領教學,如流行的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校企合作之后,學生下廠頂崗工作,雙方指導人員互動,教師就不難了解企業和社會對培養人才的需求,也不難找到符合教學需要的實際工程案例。在思政教育中,要通過校內外的實訓基地,豐富學生的創業能力。邀請企業高管或創業成功人士進校園談創業,組織學生深入企業調研,介入到企業和地方的創業活動。有研究證明,創業成功在于充分利用了區域優勢:知識、關系和動機,以此才能獲得競爭優勢。高校的優勢在于擁有科技的力量,通過科技孵化與外部企業進行接軌,就能讓人才企業創業和成長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創業的聯動中,商會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地域性商會對創業活動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杰弗里·蒂蒙斯的創業過程模型分析表明,團隊、機會、資源是創業的核心三要素。利用好各種校外資源,思政教育與創業教育良好互動,實現知識成果有效轉化。
總之,以創業為導向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豐富了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內涵,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新的活力和發展機遇。
參考文獻
[1]姜燕.創業教育視角下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選擇[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2(03):12~14.
[2]韓偉,周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滲透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7,34(03):265~267.
[3]錢艷芬,潘敏.創業教育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滲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32):92~94.
[4]李瑞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體性教學模式之實踐創新——引入創業教育的優勢及路徑[J].邢臺學院學報,2011,26(01):36~38.
[5]孫麗華,楊建春.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優化[J].教育與職業,2012(02):43~45.
[6]吳起華.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02):66~67.
[7]成希,張放平.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J].大學教育科學,2017,3(03):37~42.
[8]梅曉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125~129.
[9]李寧,漆玉超.創業教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7(03):36~38.
[10]鄧利霞.淺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良性互動[J].教育教學論壇,2014(13):239~240.
[11]雷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的融合性思考[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01):62~66.
[12]黃金魯克.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全球經驗[J].遼寧教育,2016(18):5.
作者簡介:郭春發(1972.01—),男,漢族,浙江衢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