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軾一生命運多舛,在艱難曲折的起伏中,對社會人生進行了深入思考,在其詩中表現為:對現實人生的熱愛,在順境中淡泊,在逆境中的從容,以及面對境遇變化時的通達。
【關鍵詞】蘇軾;東坡詩;人生思考
一、“志在斯民,人為己任”———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高度贊賞了蘇軾“一生困逐”卻“不改其操”的民本思想和愛民護民之心。他以儒家思想為根本,具有積極的用世之志,始終關心民瘼,勤于政事,在《山村五絕》中寫道。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其三)
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言好,一年強半在城中。(其四)
蘇軾在貶謫途中親眼目睹變法帶給人民的痛苦,深感自身責任重大。他在詩中抨擊變法,諷刺朝政,盡為官之職,盡士大夫之責。其文字直白,直指變法帶給人民的痛苦,鞭辟入里、鏗鏘有力,表達出直指社會現實的“為官之道”和“治世之心”。
被貶黃州的蘇軾身無分文,他自建住房與百姓比鄰而居,他自墾東坡恢復生產,常常“焚香靜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黃州安國寺記》)。他在自建的南堂里想起“他時雨夜困移床,坐厭愁聲點愁腸”(《南堂》其三)的惆悵和憂傷,而今“故作明窗書小字,更開幽室養丹砂”,一片悠然自得的情境。在漫步東坡里,在坐臥南堂中,他早已趨于超脫,對現實人生表達出真正的熱愛。
二、“吾生如寄耳”———在順境中的淡泊
早在少年氣盛之時,蘇軾即在《屈原塔》中表達出自己以屈原為榜樣。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站在屈原塔旁,蘇軾想到屈原赴死之決絕與世人眷懷之不絕,世事之無情與人世之有情,繁華之稍縱即逝與個人高潔之不朽,都不待言而自喻。透過屈原蘇軾看到富貴利祿不過是過眼云煙,而只有“意甚烈”的節操和追求,才能“千載未歇”,收獲世界的“眷眷不忍決”。人生在世只有追求自己的理想,堅定自己的信念,將金錢、身份、地位置之度外,即便在浩蕩的宇宙,也能獲得生命的永恒。
三、“苦雨終風也解晴”———在逆境中的從容
蘇軾一生坎坷異常,入仕四十載貶謫十二年,但卻始終保持著從容不變的心。“烏臺詩案”中,在關押審訊期間他仍然堅持文學創作,獄中以榆、槐、竹、柏為對象創作的詩托物寓意,在《榆》中寫道。
我行汴堤上,厭見榆陰綠……蠹皮溜秋雨,病葉埋墻曲。誰言霜雪若,生意殊未足。坐待春風至,飛英覆空屋。
蘇軾厭倦嫩榆樹,而對老榆樹“蠹皮溜秋雨,病葉埋墻曲”充滿敬意,對其傲然霜雪,老而彌堅的精神贊頌有加。蘇軾將要面對的是比自然界的霜雪更為嚴酷的政治上的暴風雪,他從容面對審訊逼供坦然自若,即使聽聞有殺身之禍,也“坐待春風至”。
出獄之后的蘇軾被貶黃州,此時的他官無俸祿,捉襟見肘,然而卻積極面對一切苦難,在《東坡》中他詳細描述自己不僅經營起莊稼果樹,還建起了雪堂,將東坡變成了自己的生活天地。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市人”為聲名富貴所誘惑,奔走疲憊于凡塵俗世之中;而只有像蘇軾一般的“野人”才能不沉醉于官名利祿,遠離俗世,不受虛名浮華的侵擾。在這里他一步一鏗鏘,更加抖擻地前進。沒有這東坡的“坡頭路”,哪來蘇軾的“曳杖聲”,這“坡頭路”就是蘇軾腳下坎坷的仕途,這“曳杖聲”就是蘇軾的堅定步伐。一個“莫嫌”,一個“自愛”,將蘇軾在逆境中的從容展露無疑。
四、“我生百事常隨緣”———面對境遇變化時的通達
在人生的跌宕起伏之中,蘇軾遇“百事”而無消沉,受貶謫而無自棄。順境之中的蘇軾淡然處之,逆境之中的蘇軾從容自若。
元豐七年(1084),蘇軾貶謫到黃州已經四年。朝廷變法實施亦是坎坷,宋神宗重新思考變法事宜,將蘇軾改遷汝州。蘇軾在趕赴汝州的途中經過廬山,創作了傳世佳作《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表面是說風景,然而深層是意喻人生哲理。“橫看”“豎看”不僅是看山峰的角度,更是看待人生的角度,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會有不同的結果。蘇軾遭遇貶謫既是人生的悲劇,也是個人創作的高峰。在不同的位置上,處在不同的境遇中,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也會獲得“高低各不同”的結論。當擁有這種觀點的蘇軾再次面對朝政漩渦時,更加淡然。
蘇軾的詩既是其苦難人生的寫照,更是他智慧人生的體現。只有智者才能在苦難之中實現自我的超越。蘇軾在經歷數次貶謫之后還能高昂地表達出“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壯志,在經歷風雨之后還保持“致君堯舜”的初心,無疑體現了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展示出他獨有的人格魅力,從而給后人以有益的啟示和精神的滋養。
參考文獻
[1]蘇軾.東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2]張美麗.從蘇軾詩詞看蘇軾天地人生之境界[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3]譚淑紅.從東坡作品中看蘇軾的曠達人生[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作者簡介:歐萍(1975.09—),女,漢族,四川資陽人,學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