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民
【摘要】技工學校的學生,是未來的大國工匠,既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也需要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掌握個人與家庭管理的基本理念,能對家庭管理事務進行規劃。
【關鍵詞】德育;個人管理;家庭管理
因為在現代社會,事務繁多,無論是個人管理還是家庭管理,都有一些基本奧秘,我們通過掌握這些基本理念與基本措施,在此基礎上,才可能讓個人與家庭良性發展。
一、管理與家庭管理的幾個范疇
人類的任何活動都需要管理,無論是萬里長城的修建,還是神州十號的發射,也無論工商企業、政府機關的活動,還是家庭活動,各種社會組織的活動都需要管理。
我們無論學習什么家庭管理理論,最終還是要從面對的家庭管理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客觀條件不同,采取的家庭管理策略也會有所不同。家庭管理理論是否有效,是否幫助我們達到了管理目標,還是要通過實踐的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二、個人管理與家庭管理的基本理念
(一)自我管理的基本理念
第一,要有生命意識。人的生命是無價的,要珍惜生命,保護自我,這就要自愛,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不要傷害自己,同時也要善待他人。特別是青少年,應該有意識地鍛煉自己,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當然,加強體育鍛煉也是重要一環,電子科技時代的現代人,容易待在辦公室里面,從而忽視體育鍛煉,英年早逝時有發生,值得警惕。
第二,關注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關注環境,這點側重從安全的角度來談。無論周邊容易發生的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或者是違法犯罪容易發生的地區,都需要我們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比如為了預防犯罪,深夜盡量少在外面吃夜宵,少到偏僻的地方等。
第三,學會理財與管家。有了收入來源,還要善于恰當地管理錢財,從而讓個人與家庭在經濟社會當中更加高質量地生存與發展。
第四,注重下一代的教育。這種教育既能讓個人的生命更好地延續到下一代,個人也“老有所養”,家庭也就長久興旺。
第五,讀書與了解社會相結合。書籍是他人的間接認識,了解社會是個人的直接認識,兩者要有機結合。注意兩種認識都可能有錯誤,因而要保持審慎的態度。
第六,與人為善,得理且饒人。這既是個人道德品質良好的體現,也能夠為自己與家庭爭取到一個更加安全有利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第七,依照規則辦事,但要預防不守規則的人。這兒的規則在大的方面包括法律,在小的方面還指風俗習慣等各種不成文約定。預防的方法,一要勤于觀察,二要注意自我保護。比如為了防止高空拋物就要盡量走在有走廊的通道,盡量少把自己暴露在高樓大廈下面太長時間等。
(二)家庭管理的基本理念
第一,注重實踐的檢驗??茖W的家庭管理理論來源于無數人的家庭管理實踐,理論之所以科學并有說服力,是因為得到了一代代人的血淚教訓與長期奮斗從而成功的實踐檢驗。
第二,注重具體分析。每一次成功的家庭管理實踐,都基于對特定的時間、地點及主觀與客觀條件的科學分析,是家庭管理者綜合知識與技能的一次運用,一次檢驗。真正的成功都是不可完全復制的,因為條件已經變化,所以現任家長也要避免機械照搬父輩的經驗。
第三,注重管家意識與大局觀念。任何機械片面地運用經驗與理論,任何無意識地實施的家庭管理行為,都是一次風險極大的冒險。家長要明白自身的責任,凡事要從家庭大局著想,不能僅僅從某個人的得益出發考慮問題。
第四,注重管家素質。一個成功的家庭管理者應該既能綜觀全局、掌控家庭運轉的大方向,把握好重點與關鍵,充當舵手的角色,又能關注細節、善于用人,避免“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因此,家長應該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家長應該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具體包括有關家庭方面的管理原理、安全管理、教育管理、經濟管理、人際關系管理、文化管理等方面。
三、家庭管理事務的規劃
家庭要做好一件事,包括復雜的大事,和企業管理一樣,都要預先規劃,我們可通過日常的實例比如舉辦婚晏來加深理解。
第一,確定家庭事務目標。為了完成某個家庭事務,就要對家庭內部與外部的各種有利與不利條件進行分析,確定目標,并通過時間與空間分解目標,對每個成員的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第二,組織實施家庭事務目標。充分利用人、財、物、信息等資源,使適當的工作由適當的人來做。通過組織與領導,努力促使每個家庭成員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來。
第三,家庭事務控制。通過控制實施過程,以保證目標的有效實現。要隨時監控活動實施的過程,使所有工作都指向家庭事務目標。與目標計劃對照,如果存在偏差,要分析產生的原因,要采取有效措施,糾正偏差。
第四,家庭事務總結。某一家庭事務完成后,要對照目標計劃,總結經驗,發現問題,以利于以后做得更好。
關于上述四點,要注意如下幾方面:第一,上面四點要靈活運用,比如在控制時,有可能導致修改目標計劃;第二,不同活動領域在管理內容上有所不同,比如家庭教育計劃與家庭投資計劃就有所不同;第三,加強管理知識的學習,讓我們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斷深化,比如決策和創新在現代管理中就顯得比較重要。
參考文獻
[1]法約爾.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