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抑郁癥被西方國家稱為“世紀之病”,它究竟有什么魔力,讓如此多的大學生跌入了這個萬丈深淵呢?高校和學生工作者應該采取怎樣的對策醫治好大學生的這場大病呢?本文結合一個典型案例簡要分析。
【關鍵詞】心理健康;危機干預;抑郁癥
一、當事人基本情況
小楊(化名),男,金融專業,家庭條件較為寬裕,父親在某公司當經理,母親兼職做財務。親子關系較好,父母較寵愛,基本有求必應,10歲前在奶奶家居住。大一經常曠課,喜歡玩游戲和到校外玩。大一一學年共掛科六門,經補考后還有三門沒有及格。本人無精神病史,姨媽有過抑郁癥病史。
二、心理危機發生過程
(一)心理危機發生背景
小楊高考失敗,沒有考上理想的重點大學,感覺和好友、親戚的要求差距很大。現在所學專業并非自己高考所報志愿,入校來一直不能適應專業學習,上課聽不進去,逐漸發展到了厭學的程度,導致經常曠課。父母反復做其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堅持,最起碼做到不要掛科。
(二)心理危機發展
大一下學期掛科3門后,預估大二開學后補考應該能過,并計劃如果全過,這學期便認真讀書,不再曠課。可是考試結果并不隨人愿,于是又重復大一的套路,不搞個人衛生和集體衛生,行為懶散,晚上睡得很晚,早上起不來,班級各種活動也不參加,不斷曠課,打算熬到畢業即可,甚至有想退學的想法。
(三)心理危機爆發
2017年10月底,補考成績出來,三門都沒有通過。輔導員找其談話,經了解小楊大學后很長時間沒有好好睡過,不想睡,也睡不著。食欲減退,記憶力減弱,每天感覺像行尸走肉,經常在校外玩得毫無知覺。小楊說也不想讀書了,要求辦理休學手續,并強調了父母已經同意了他的休學申請。
三、心理危機處理過程
(一)第一時間干預:耐心傾聽、密切關注
在得知小楊補考三門都沒有過的情況后,輔導員第一時間找到他進行了談話。他向輔導員訴說主要是感覺自己過得很自卑,心情長期失眠、低落悲觀,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特別是面對家里那些非常優秀的哥哥姐姐時,對自己缺乏自信。喜歡到外面玩來麻痹自己,但是玩后又經常自責,覺得自己并不開心而且對不起家人。這種情緒從高二開始,高考失敗后這種情況就越發嚴重。在耐心傾聽了他的訴說后,輔導員也向他說明了這種情況需要與父母溝通,才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同時向班級同學了解情況。同時輔導員找到與他平時關系較好的同寢室同學和班干部,密切關注小楊。
(二)中間干預:聯系家長、及時診斷、請假調整
(1)聯系家長。在和小楊的交談中得知,他暑期曾經把自己的情況和家長談起過,但是家長并沒有引起重視。輔導員認為必須要聯系小楊的家長,告知小楊目前的情況并闡述其病情的嚴重性。在和小楊家長進行電話溝通后,家長也非常配合,于第二天晚上就來到學校。輔導員向家長反饋了小楊近期的情緒狀況,并通過家長了解到了小楊的家庭以及成長情況。建議家長要多關心、關注孩子,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針對小楊目前的心理情況,學院和學校強烈建議家長帶小楊到專科醫院進行確診。
(2)心理危機評估并診斷。家長來校后第二天上午便帶著小楊到省城某醫院進行檢查,醫生診斷是重度抑郁癥,并開具了抗抑郁的藥物,要求及時復查。心理咨詢師建議他請假兩周回家調養和治療,并要求父母全程陪同并仔細認真地開導小楊,以防意外。該生接受并于當天離開了學校回到了家。
(3)兩周后,小楊到醫院再次復診,診斷結果為各項癥狀有所減輕,需繼續服藥。學院領導、輔導員、心理專家和學生本人及家長進行交談,詢問請假回家這段時間的調整情況,考慮到病情的嚴重性,學校建議家長來校陪讀。但小楊本人和家長堅決認為沒有必要,認為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同意休學和陪讀。家長承諾會每隔兩周來校看望并疏導小楊情緒、定期到相關專科醫院復查、督促按時服藥。
(三)預后措施:長期關注、繼續支持
從確診病情至今,小楊一邊按時服藥、一邊定期進行心理咨詢。在家長、輔導員和心理咨詢老師的幫助下,小楊做了生活規劃。輔導員每周都會找小楊聊天,了解他的情況,他也會主動向老師反饋他的情況,定期和家長溝通,共同交流小楊的情況,并要求家長定期帶小楊去醫院復查。安排班上的班干部和小楊的好友經常對其進行正面的引導,給小楊很多不一樣的體驗,讓他對生活恢復信心,調整生活作息時間,鼓勵其多參加課外活動,讓小楊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
四、干預效果
(1)自我評價:自己的作息時間有了較大的改觀,睡眠狀況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善,負面情緒也較少出現,就算有消級情緒,也會努力調整,尋找各種發泄負面情緒的方式,比如唱歌,讓自己盡快恢復正常。每天堅持早起鍛煉身體,起來跑步,當懈怠的時候父母也會提醒自己,認為精神狀態恢復較好。
(2)輔導員評估:兩個月的跟蹤發現,小楊在情緒、認知等方面進步明顯,自我評價更積極,對高考的失利以及旁人眼光看淡許多。能堅持正常上課,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效率明顯提高。很少在寢室玩網絡游戲,有空閑的時候就會選擇看看書,散散步。但是情緒和睡眠還是不穩定,有時會莫名的難過,什么事情也不想做,晚上如果不服藥的話還是會睡得比較晚。
(3)周圍人反映:認為小楊學習方面進步明顯,小楊像變了一個人,更加積極、樂觀,學習更加主動,班級事務也會主動參與。
五、總結
在本案例中,由于反應比較及時,處理比較得當,使得可能發生的危機事件沒有演變為惡性事件,經過細致分析、認真總結和仔細提煉,形成以下幾點體會,但此次事件的發生也讓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1)整合資源,形成家校聯合干預機制。在實施干預的過程中,如何取得家長的有力支持和配合,是影響心理危機干預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在本案例中,輔導員第一時間與家長進行了聯系,但并不是簡單的通知家長前來學校,而是把小楊情緒的異常表現、學校針對性工作及可能原因分析與家長進行了溝通,這讓在家長到校之前就已經詳細掌握小楊的現狀,有利于取得家長的理解和配合。并且邀請學校心理中心的專職老師向家長詳細傳授如何與他交談,怎樣給予支持,并交代其家長需注意的各種事項,以有效的幫助小楊走出心理困境。
(2)心理健康意識深入心中。為了正確有效應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大學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識。在新生入校后不久學校對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委員、寢室信息員進行專業培訓,促使他們具備了較強的心理健康意識,出現問題時自己能有效調節。
(3)反思。心理危機事件往往具有突發性、緊急性以及時間不確定性等特點,因此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心理疾病常識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學校心理中心對輔導員老師、班主任、班級心理委員、寢室信息員等朋輩輔導員進行經常性的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以增強他們的心理危機干預意識。在本案例中,小楊自大一以來就一直處于消極狀態,經常曠課,長期失眠和情緒低落都是心理抑郁的重要表現,而班主任、寢室同學都一直沒有發現、沒有上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沒有第一時間引起重視。這說明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體系中某一環節的警惕性和判斷力有待加強。
六、有待探討的問題
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重“治”不重“疏”,對大學生的生存狀態不是很關心,對學生出現的細微變化,不能從早期和源頭上給予重視和及時的、有作用地指導,我想主要是因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師資不足和專業性欠缺導致。
很多高校雖然成立了“校、院、系”或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但是很不健全,比如在“系”一級,很多心理問題的發現都是集中體現在危機已然發生了才發現,或者學生本人自己主動來找相關老師說時才引起重視,朋輩輔導和朋輩的發現能力非常欠缺,學生這一級較弱,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都非常不足,能力也欠缺,沒有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
因此,重視和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系,確立科學的朋輩心理輔導理念,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功能,將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
參考文獻
[1]程為民.輔導員戰士—高校學生工作頁數案例啟示錄[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15(8).
[2]劉欣堂,夏曉虹.案中尋方略科學育人才[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11).
作者簡介:宋秋云(1987.07—),女,侗族,湖南懷化人,湖南科技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