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競爭因素。淄博作為老工業城市,如何在新舊動能轉換中,推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戰略,使之成為淄博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本文對此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新動力
一、文化產業是城市發展的新動力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朝陽產業、綠色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市場需求強、消費空間大、開發價值高、投資機會多,已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支點。
從近年看,文創產品使得各城市間的同質化發展模式發生巨大轉變,激發了城市活力,從而使各城市有了更加亮眼的“名片”。這是因為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文化和科技等其他業態的融合發展越來越普遍,同時,各個城市對文化產業的重視以及投入不斷加大,讓許多城市擁有了更大的魅力和活力。有一些城市打破了文創產業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壟斷。《2018中國城市新文創活力指數報告》顯示,杭州、成都、西安等“新一線”城市抓住了文創產業發展機遇,正在迅猛崛起。
從結構上看,“互聯網+文化”“互聯網+文物”“互聯網+影視動漫”“互聯網+旅游”“文化+科技”等產業跨界互聯方式,為城市發展文創產業拓展了新思路,也成為眾多城市文化產業新的重要增長點。
二、淄博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與不足
(一)淄博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
(1)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淄博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舊石器時代的沂源猿人以及東夷文化、齊文化、聊齋文化、蹴鞠文化、牛郎織女傳說等,都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素材和基礎。
(2)擁有產業支撐優勢。淄博作為老工業城市,產業基礎雄厚扎實。同時,還可以依托山東理工大學等眾多高等院校的優勢,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3)文創產業投資規模不斷加大。近幾年,淄博市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出臺各項措施引領文化企業做大做強。2017年,淄博市規模以上企業中,積極探索“互聯網+文化產業”新模式的共有400余家,文化創意產業投資214.7億元,同比增長21%。
(4)“互聯網+文化產業”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全市“互聯網+文化產業”服務平臺約120個,投入使用情況較好的平臺有華光陶瓷,以當代陶瓷藝術設計、展示、交流和推廣為主線的文化創意平臺及文化推廣交易平臺等項目。“互聯網+文化產業”項目投資成效顯著,2017年項目投資過千萬的共計10個,其中,山東水火土公司建設B2B2C陶瓷行業的垂直電商平臺——水火土網絡商城,上線入駐陶瓷企業店鋪數量超過1600多家,超過了京東商城900多家的陶瓷店鋪數量。
(二)存在的不足
淄博的文創產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文化市場需要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主要表現在文化市場發育還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企業整體競爭力較弱。二是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淄博文創人才供需矛盾較為突出,既懂文創又懂市場的人才尤為緊缺。三是淄博文化創意研發缺少大品牌、大集團、大平臺,龍頭帶動項目不多,文創產品市場化、國際化程度低。
三、對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建議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既需要“登峰”,更需要“落地”。“登峰”就是政府要做好頂層規劃和設計,要與先進的科技手段相融合。“落地”就是要重視人才的培養,重視園區建設,重視項目的規劃和實施。
(1)強化政策支持。淄博市已出臺了《淄博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推動文化名城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但從目前工作開展情況看,相關政策并未完全落地,項目實施成效并不明顯。政府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扶持力度,重點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同時破解文化企業高層次人才引不進、留不住、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促進企業發展壯大,促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走“文化+科技”以及“互聯網+”之路。強化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實現文化價值與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改進生產工藝,改善營銷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文化引領、創新驅動、科技助推、鏈條完整的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格局,讓文化資源活起來、動起來,催生文化新業態。
(3)發揮文創產業園區的平臺集聚優勢。淄博市擁有十余個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省級示范園區,文創產業是淄博市經濟開發區的重要發展產業。政府要進一步強化產業園區建設,發揮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集中一批有實力的文化企業,引進一批高層次創新創意團隊,為培育新型文創產業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從而輻射帶動全市的文創產業發展。
(4)發揮駐地高校作用。人才培養、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是高校的使命。可以進一步深化校城融合戰略,借力駐淄高校人才、技術資源,發揮好山東理工大學人才高地以及其他高職院校相關專業的整體優勢,助力淄博文創產業發展。
(5)以文化為媒介,加強對外交流。交流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進一步加強對外文化交流,通過組織開展文化活動、旅游項目開發、文化產品展覽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增進外省市對淄博文化及文化產業的認識與了解,推動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為推進深度合作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曹可心.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出口貿易現狀及策略分析[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6.
[2]孫海鵠.關于濱海新區文化創意產品出口的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1(14):225.
作者簡介:許欣然(1983.01—),男,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