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辦高校作為地方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向應用型轉型發展的大趨勢下,如何做好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管理工作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本文以民辦院校教學管理工作為對象進行研究,提出合理的教學管理改革舉措。
【關鍵詞】民辦;應用型人才;教學管理
一、進一步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
國務院于2014年6月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該決定提出:“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建立高等學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這就說明,一是新建本科院校須與“應用技術類型高校”為定位目標,二是須以培養高級應用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重點,三是須以行業產業需求為導向,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從而不斷提高地方綜合實力,競爭力得到加強,不斷推動社會進步。
二、科學設置專業,合理調整教學計劃
民辦高校設置和調整專業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應主動根據國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二是應適應社會知識創新、科技進步等發展相適應,從而地滿足國民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三是必須符合學校辦學定位與辦學條件,并且遵循高等教育規律與人才培養規律。這樣設置合適的專業才能培養出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種各樣的人才。
三、增加資金投入,改善教師隊伍結構
增加資金投入,引進高質量師資。民辦高校要嚴格落實教育部有關師資配比的規定,增加專項資金投入,從一些大型企業、科研機構招聘高級技術人才,引進一批有一定的學識水平、懂專業技術、具備教師素質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充實教學管理隊伍,提高民辦高校的師資水平。
四、增加實踐課程創新課程在課程設置中的比例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能否實現,核心是如何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應用型人才突出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而應用能力培養就必須加強實踐環節,所以需要增加實踐課程的比例。
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目前學校專業人才培養同質化,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知識傳授與技術創新結合不夠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等問題,啟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經濟與社會發展急需的應用型人才。
六、以規范化管理促進教學運行機制
高等教育在教學管理方面的成效顯現具有滯后性,需要學生在畢業后若干年后的反饋以及同行、用人單位的評價。于是給民辦高校推行教學管理改革增加諸多困難。因此,民辦高校必須把握社會發展脈搏,積極探索教學管理模式改革以適應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
七、建立科學完善的評價考核機制
對學生的評價,民辦高校應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建立起一套全面、具體、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一是評價體系必須包括德育、體育、學業等各個方面,為了評價方案確實可行并引導學生應用能力的訓練,必須進一步對指標進行細化,制訂切實可行的評估實施方案,為了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應該認真設置各指標的考核權重,起到有效的引導。二是評估方法全面有效,可以通過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評價人員可以是自主測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評價方法可以是觀察法、談話法、調查法、問卷法、評議法等多種評價方法。三是評價等級可以采用四級制,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為最終考核結果。四是評價結果使用,只有有效使用評價結果,才能體現評價的導向、力度和實效性,考核結果須與學生關心的確實利益掛鉤:其一,評優評先,如評定獎學金、評定先進個人等級必須為“良好(含良好)”以上。其二,就業推薦,如對評價多次為“優”的學生優先推薦優秀單位,并對升學入黨等優先推薦。對于評價為不合格的學生給予全校通報,如有多次不合格則采取推遲畢業等措施進行處理。其三,學校建立學生個人評價檔案,向學生及用人單位提供查詢服務,可以清晰了解每個學生在校的綜合表現及發展軌跡。對教師的評價,堅持“尊重教師、服務教師、依靠教師和發展教師”,以師為本的指導思想,從而彰顯出學校積極的人文關懷。在評價制度制定、執行和反饋的過程中,以教師的自我發展為根本目的,關注教師的生存體驗與自由發展空間、體現教師的價值。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應該同時具備人文性與有效性。五是評價人員必須是學生、同行、領導等各個群體的人員共同參與,評價方式必須是多種方式綜合應用。六是結果的應用必須合理性和有效性,可以從績效、晉升、提干、續聘等多層次上給予應用。師自身發展創造條件,使之教師的發展方向與學校的發展方向相一致。
參考文獻
[1]王海華.民辦高校教學管理和提高學習積極性[J].中國科教創新,2012(20).
[2]黃維芳.CPE培養模式下經濟學分層教學探討[J].科學新報(教育科研),2011(22).
作者簡介:魏娜(1985.02—),女,山東臨清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