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 胡婷婷
【摘要】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為我國農業農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以詳實的數據信息剖析了海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給出海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議,以期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真正打造適宜人居住的海南美麗鄉村提供指導意見。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狀與問題分析;建議
一、國家供給側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
2016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若干意見》指出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新發展理念,協調推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力爭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邁出更大步伐。
二、海南面臨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形勢
2017年8月2日,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明確,要用最好的資源吸引最好的投資者,吸引社會投資高水平建設“美麗海南百鎮千村”,與旅游度假區、景區、產業園區融合互動,促進群眾長遠可持續增收,使美麗鄉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美麗家園。要建立企業和農民的利益共享機制,讓海南百姓參與其中,最大限度地共享良好生態資源,使海南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絕不能讓少數人獨占海南良好的生態、優質的資源,絕不能讓海南百姓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要把海南百姓的庭院打造成吸引“候鳥”的“鳥巢”,讓“候鳥”和游客租住,消費特色農產品,使農民有長期穩定的收入。
三、海南農業供給側結構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農業土地(水)資源供給側的現狀
1.耕地、林地、牧草、淡水養殖、海水養殖面積使用情況
如圖1所示,2016年海南確權(承包)耕地中實際耕種率為85.48%,耕地資源利用效率還有提高的空間;確權(承包)林地實際經營面積占比為98.87%,林地資源利用效率比較高。從上述數據可以分析出,耕地資源利用效率略低,可能還是市場導向決定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耕地農作物市場波動較大,耕地生產方式比較傳統,成本較高,授以較低。
從圖2中可以看出,耕地利用率較低的有海口、儋州、瓊海、白沙等市縣,主觀分析可能是因為城市化程度提高、服務業發展、旅游業發展等導致農業勞動力流動所造成的。當然,究其根本原因還是農業現代化水平比較落后,收益率較低,以及工作環境較差所導致的。
2.淡水養殖與海水養殖面積比較
從圖3可以看出,海南水產養殖總體水平分布不均,有地域優勢不同的原因,也有早期規模化程度引發的原因,文昌、臨高、萬寧等實現淡水養殖面積較大,也是因為早期發展形成一定規模所致,海水養殖地區中,萬寧、文昌兩地水平較好。其他地區在水產養殖產業發展中相對比較落后,既有早期規模的原因,也有生態養殖技術跟進水平落后的原因。
3.2016海南各市縣耕地、林地、牧草地資源利用率比較
如圖4所示,全省各市縣耕地利用率較高的有三亞、澄邁地區,其他地區耕地閑置率比較高,尤其是白沙地區。林地利用率全省水平比較平均,都比較高。牧草地全省總面積比較小,說明畜牧業發展水平較低,同時各市縣牧草地利用率相差較大,文昌、澄邁等地區確權(承包)面積經營利用率達到100%,同時又有新開發的牧草用地,東方、樂東兩地牧草地利用率較低。

(二)生產方式供給側改革的現狀
1. 2007-2016年海南農業機械總動力變化情況
如圖5所示,2007-2016年海南農業機械總動力10年間增長了57.23%,主要增長來自于2008-2010年、2011-2014年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一方面,是因為國際旅游島國家戰略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是供給側改革國家整體政策的促進作用。在2014-2016年間,農業機械總動力出現負增長和緩慢增長,是優化農業供給側改革和生態政策限制導致的。尤其是2016年有所增長,說明宏觀調控政策發揮作用的結果。
2. 2007-2016年海南農業化學農藥使用量變化情況
如圖6所示,2007-2016年,海南農業生產中化學農藥使用量波動較大,2007-2009年間農業發展比較快,所以化學農藥使用量也增長較快,達到87.95%,2009-2011年,國際旅游島國家戰略落地海南對產業結構調整有一定的影響,使農業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化學農藥使用量也出現大幅度下降的趨勢。隨著國家房地產政策的影響。海南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2011-2013年,農業發展有所提高,化學農藥使用量也有所提升。2013年以后,各市縣降碳考核、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現代化農業等限制化學農藥使用量不斷減少。
3. 2007-2016年,海南農業農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積變化情況
如圖7所示,2007-2016年,海南農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積總體呈現平緩增長,略有震蕩。2007-2010年的增長與2013-2015 的增長都相對比較緩慢,增長趨勢相當。2010-2011年的下滑,與國際旅游島國家戰略落地海南產業結構變化有一定的關系,房地產與旅游的大發展,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資源流動,使農業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2011-2013年,農業規模化與農業現代化,催生農業快速增長,2013-2015年,隨著農業發展趨穩,農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積增長進入階段性穩定期。
4. 2007-2016年海南農業化肥施用量(實物量)變化情況
如圖8所示,2007-2016年海南農業化肥施用量(實物量)總體呈現緩慢增行和略有震蕩的趨勢,與圖7農業水利有效灌溉面積變化趨勢非常相似,說明在10年的變化中,影響因子基本相同,影響效應也非常相近,同樣是在不同的階段因不同政策導致市場波動、結構調整等因素形成的。
5. 2007-2016年海南農田旱澇保收面積變化情況
如圖9所示,2007-2016年海南農業旱澇保收面積增長6.16%,最高增長到12.86%,期間2010年的下滑,與圖6、圖7、圖8的下滑,主要原因還是與2010年的49年未遇的強降雨災害有直接關聯,2015-2016年的下滑,與農業供給側改革與生態環境政策的貫徹落實及農業優化改革有直接關聯。
(三)海南農業生產服務能力供給側改革的現狀
1.海南各市縣農村電商配送點布局現狀
從圖10中,還可以發現全省農村電商配送點布局水平比較低,全省村覆蓋率只有21.98%,超過40%覆蓋率的市縣只有瓊海(42.05%)、定安(42.40%)、白沙(40.24%),最低覆蓋率的臨高只有9.90%。
2.旅游接待能力
圖6顯示了海南各市縣具備旅游接待服務能力的村莊覆蓋率,從圖中數據可以明顯發現,全省農村旅游接待服務能力非常差,覆蓋率全部在10%以下,最高的三亞也只是7.75%,其他都在5%以下。這個數據對于國家戰略的國際旅游島來說,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四)海南農業供給側改革問題分析
1.農業土地(水)資源供給側問題
(1)農業耕地資源利用率較低
2016年,海南確權(承包)耕地實際利用率為85.48%,耕地利用還有較大空間。這種現象得出現,主要原因還是農業耕地產出不高、農民收入不多造成的,而產出不高、收入不多又是受現代化水平、農耕文化意識、農業生活生產方式、農業服務業發展水平等諸多因素影響。
在海南各市縣耕地面積利用率比較中,海口、儋州、瓊海、白沙等地區較低,這說明耕地利用的方式相對比較單一,土地流轉政策限制,導致耕地使用方式比較傳統,開發利用土地的勞動者范疇受到嚴重的限制,致使土地寧可荒廢中,也不會交給愿意使用農業耕地的人群。
(2)農村淡水養殖與海水養殖的供給側問題
目前,海南水產養殖整體分布相對集中在臨高、萬寧、文昌等地區,其他地區發展有限,一方面,是市場推廣不夠,市場拉動效應不明顯,需求不足導致的,另一方面,與規模化發展進程水平和地域條件不同造成的,還有就是水產養殖現代化技術水平、生態環保意識的雙低,這些問題都限制了海南水產養殖業的整體發展。
2.農業生產能力供給側問題
(1)海南農業機械總動力發展水平較弱
2016年,海南農業機械總動力為516.57萬千瓦,在2007-2016年間增長了57.23%,整體增長水平相對緩慢,其中有自然災害的影響(2010年),主要影響來自國家戰略部署前提下的海南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質量政策限制問題,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海南農業發展政策的宏觀調控能力較弱,效果不明顯。具體原因主要是政策落實能力較弱,農業勞動力的思想意識比較僵化,缺乏創新創業思潮的引導。
(2)海南農業化學農藥、化肥使用量調整問題
2007-2016年,海南農業化學農藥使用量峰值在2009年為4.68萬噸,到2016年降低到3.4萬噸,下降速度緩慢;化肥使用量峰值在2015年為135.74萬噸,2016年下滑4%左右,下降速度同樣緩慢;這說明海南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現代化農業發展工作的推動作用沒有發揮出來,農民意識引導工作到位程度不高,政府政策力度不夠大,政府工作人員創新思想傳統。
(3)農田水利有效灌溉問題
2007年,全省農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積16.99萬公頃,2016年19.25萬公頃,10年間增長緩慢,一方面,是自然災害的影響(2010),另一方面,是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農業生產方式過于傳統,農業生產合作模式比較單一等原因造成的。除此之外,農業生產方式的新舊常態轉換,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發展政策限制,在2016年已經開始顯現。而海南農業生產創新思想意識較弱,這將導致水利灌溉有效性會繼續緩慢增長,或者可能會出現負增長。
(4)農田旱澇保收能力問題
2007年,海南農田旱澇保收面積為91198萬公頃,10年間的峰值在2015年(102925公頃),出現兩次下滑,一個是在2010年,另一個是在2016年,這兩次下滑,一方面,體現了海南農業旱澇保收能力不強,長效作用不大,受外界影響的抗干擾能力較弱,農田旱澇保收工作相對比較被動。
3.海南農業生產服務能力問題
(1)農村營商環境較差
目前海南農村營商環境主要體現在農村電商配送點布局的問題上。2016年,全省各市縣已經具備電商配送點的村落占比,瓊海、定安、白沙、陵水等地區相對較高,不過最高得也只有42.40%(定安)。電商配送點的布局決定了農村資源流動性,而這種流動性恰恰是三農發展的關鍵。占比過低,三農資源出不去,外部資源進不來,資源價值體現不出來,經濟發展缺乏外部動力的刺激。
(2)農村旅游接待能力極弱
截至2016年,海南農村旅游接待服務能力村覆蓋率在10%以下,說明絕大部分村級文化挖掘、歷史挖掘、旅游產品挖掘的力度太弱,經濟意識極其單薄,固守傳統僵化思想,缺乏開拓進取精神,缺乏大膽的合作開放態度,缺乏敢為人先的實干精神。
四、海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
(一)提高農業土地(水)資源利用率
1.提高農業耕地資源利用率
認真梳理現有土地利用方式,積極推進農業耕地利用方式的政策創新,加速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水平,大力宣傳現代農耕文化,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農耕文化意識,嚴格落實農業生活方式和農業服務方式并優化工作的落實。
重點圍繞耕地利用率較低的海口、儋州、瓊海、白沙等地區,積極推進耕地利用方式的創新,推進土地流轉政策改革,積極促進更多類別的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閑置耕地的開發與利用中。
2.提高農村淡水養殖與海水養殖的產業質量
積極開拓海南水產品銷售市場,拉動國內外對海南水產品的需求,進而促進更多區域的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積極扶持生態養殖、綠色養殖的研究及相關企業的發展,總體提升海南水產養殖業發展水平。
(二)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
一是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二是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三是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四是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創造良好農產品國際貿易環境。
(三)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
(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
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
(五)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提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六)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
持續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扎實推進脫貧攻堅。
(七)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
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健全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村創業創新體制;統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
參考文獻
[1]海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7.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
[4]趙承華.鄉村旅游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機理研究[J].農業經濟,2012(07).
[5]楊桂生,李瑋,李寧,李勤奮,陳淼,彭黎旭.依靠科技創新促進海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8,37(01):21-23,44.
[6]孫軼. 四川省鄉村旅游產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8.
作者簡介:宋軍(1972—),男,遼寧鐵嶺人,海口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海南島嶼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區域經濟;胡婷婷,女,本科生,海口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