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試圖根據現代心理學和生理學的有關理論,探析鋼琴演奏中背譜能力形成的過程及訓練的方法,針對演奏時由于緊張造成的遺忘進行分析,著重剖析作品分析法對于背譜的重要性和方法,從而提高演奏者處理演出突發狀況的能力。
【關鍵詞】記憶;分析;緊張;鋼琴演奏
“鋼琴學習的記憶是一種技能學習的記憶,在心理學中‘技能指的是人們在活動中運用知識經驗經過學習而獲得的完成某種任務的動作方式和心智活動方式 。”鋼琴彈奏要求演奏者不僅要大腦中準確地再現出樂曲完整的音響信息,而且還需要記住發出這些音響的一系列動作,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在鋼琴上彈奏出來,再現該音響。彈奏的記憶是依靠聽覺、動作、視覺的信息在腦中經過不間斷的輸入、編輯、整理和儲存,從而最終形成穩固的程序性記憶。在熟練技能形成的初級階段,演奏者依靠外部信息特別是視覺上樂譜的信息來控制整個彈奏動作,到對整個樂曲的熟練程度達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在頭腦中就會記住身體、手指運動等一系列的程序,最后逐漸形成彈奏的自動化,也就是背譜彈奏。
牢固的記憶是背譜的基礎,由于記憶的障礙而在舞臺上發生錯誤甚至停頓的意外時有發生,因此,充分發揮有效的記憶,在舞臺上保持清醒的頭腦,對于鋼琴演奏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要提高記憶的有效性,就應該觀察大腦記憶的動作特點。記憶的過程包括編碼、儲存和回放。鋼琴彈奏熟練技能的形成是這三個過程不斷反復的結果。在此基礎上再加上科學的記憶方式,就會產生理想的效果。然而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在編碼、存儲、回放這三個記憶不同階段中,最容易受傷的是回放階段,因此在鋼琴演奏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已經完全熟記一首樂曲后,有時也會有突然在某一處想不起如何彈下去的情況發生。心理學把它解釋為“暫時神經聯系的抑制”,有些信息雖然存在于大腦的記憶中,但卻一時無法找到,造成一般所說的遺忘現象。這里主要是心理素質起作用,當演奏情緒是積極的時候,記憶力獲得足夠的生物電刺激,回紋清晰強烈,演奏者能夠準確快速地回憶并演奏作品;但是當演奏者出于恐懼、擔憂、高度緊張、壓力極大的狀態,一部分生物電會用于防御、保護,記憶力集中在情感和情緒方面,腎上腺素分泌極高,大腦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感官方面,情景記憶力受到威脅,注意力也會由所演奏的作品轉移到對環境的關注,因此過度的緊張極易造成記憶的中斷。一旦某一環節出錯這種神經聯系中斷或抑制,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遺忘,甚至導致演出中斷。然而,如何通過強化練習使輸入大腦的音樂信號牢記不忘?還是有不少值得注意的有效方法的。
(1)練習時必須把樂曲的每一個細節記憶清楚,盡量做到可以從任何一處開始進行演奏。特別要注意的是在已經熟練掌握樂曲的階段,仍舊應該重新仔細讀譜,溫習每一個細節。
(2)當我們在學習一首新曲子時,思維會不自覺地把樂曲和許多與它無關的事物聯系起來,這些“事物”不僅是鋼琴本身的機械作用的輕或重,而且也聯系到琴木的顏色,墻上的照片,房間的構造,鋼琴上的擺設等各種各樣的事物,會不自覺地與它們保持聯系。因此,如果缺乏經驗而魯莽的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彈奏,這時我們會意外地發現記憶失效了。這是因為我們習慣了的環境發生變化而干擾了過于精確的記憶。因此,要使記憶絕對牢固,就必須要在依靠記憶演奏之前,設法在若干不同的場所練習,這樣就可以在記憶中將習慣了的環境與樂曲分離開來。
(3)在停頓、間歇之后再開始的地方也就是樂曲的“關節”之處,要特別牢記。例如樂句的開始處,較長休止符及延長音后的開始處,小段落的開始處等,許多記憶的錯誤皆由此而起。因此,在背譜時需要反復的練習各個部分相聯接的“關節”。這對保證正確的記憶程序有著重要的作用。
(4)相似部分的差異,也就是重復部分的不同之處,要加倍記憶。如奏鳴曲式的呈示部與再現部,三部曲式的A段與A'段,都是從完全相同的部分開始,通過一個不同的連接樂句,常常甚至只是一個不同的和弦,轉向另一個不同于前面調的調性。這些地方非常相像,但又不同,要牢記那個不同是什么,這很有必要。除此之外,還可以試著從任何一個樂句開始背譜。
(5)鋼琴演奏的學習是一項復雜的心智活動,它不僅是手指的長期磨練,更包含無數精密的思維活動過程,思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習者的演奏水平。對于能迅速背奏的人,不用在這方面花費太多的精力。有的人似乎天生一幅敏捷的頭腦,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在頭腦里留下印象。可是有時這種印象來得快,消失得也快。對于背奏能力差的人也不必煩惱,將對作品的理性分析作為記憶的主要依據,只要能堅持練習分析記憶,也會有很大的提高。越是多分析,譜子就越牢固的留在腦中。對于一首作品,分析得越細致、越深刻、越透徹,這種記憶也就越牢靠,能深深刻入腦海,甚至很久都不會忘。分析包括曲式結構、調性布局、和聲進行、對位復調、織體變化等。如果演奏者能對音樂的每一個細節都了如指掌,做過清晰地分析,那么,這類對音樂作品分析的記憶,尤其是對曲式大結構框架的記憶,與前幾種方式相比有更深刻的理性特征,因此更加牢固。即使多年沒有演奏過的樂曲,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對骨架結構的掌握和對曲式結構的分析記憶,將整個樂曲背奏下來。例如,要對和聲的要素加以分析好好牢記,和弦是音樂的文字,和弦的連接雖不像句子中文字的連接那樣簡單,但是和聲中和弦的模進,對背奏卻大有幫助。因此,理性的分析記憶是整個記憶過程中的骨架。只有在音樂的動機、樂句、樂段、曲式、結構、和聲、織體、調式調性等內容記憶準確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完美的背譜演奏。
那么應當如何分析呢?這里以卡爾·萊默爾對巴赫《E大調法國組曲》中《阿勒芒德舞曲》第一小節的分析為例:“E大調,4/4拍。大聲并短促的數節拍。第一小節右手僅僅是帶有兩個經過音的E大調三和弦的和弦音。其順序為:在弱起的b1之后是以升g1開始的E大調三和弦;之后是作為經過音的a1、和弦音b1及 e2、e1、e2,升f1也作為經過音,之后是e2。接下來是對這一小節前半部的完全重復。左手從第二個八分音符開始,其順序為:e、升g、b、e1以及E大調三和弦的反復。”這樣細致的分析使人印象深刻,很難忘記,即使中斷也能夠通過回憶接著彈下去,使得記憶牢靠。
需要注意的是,背奏時要一樂句一樂句地背,不要一小節一小節地背。樂句是音樂的基本單位,而不是小節(除非樂句的長度恰好和小節一樣)。背奏是背音樂的思想,不是背樂譜上的符號。許多人浪費很多時間去單個背記那些黑色的音符,這是荒唐而無意義的。要背記音樂的思想,背記作曲家的構想,這才是需要抓住的東西。
許多學生在練琴和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只注重鋼琴技術的練習,而忽略了相關音樂理論的學習,如和聲學,音樂史,曲式分析等課程,不會分析作品,無法運用最科學有效的,最穩妥的背譜方法,導致在考試或比賽的緊張狀態中常常忘譜而扼腕嘆息,殊不知如果沒有這些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忘譜的問題將始終無法的到徹底解決。
總之,雖然每個人的背譜方法、記憶習慣都有所不同,但真正牢固的記憶唯有依賴于對音樂的深刻了解和透徹準確的分析,盡最大的努力去理解音樂的細節與整體,背譜這個難題才能得到最終的解決。
參考文獻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1997.
[2]魏廷格.鋼琴學習指南[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3]約瑟夫·迦特.鋼琴演奏技巧[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4]約瑟夫·列文.鋼琴彈奏的基本法則[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5]王偉.背譜的幾種方法[J].鋼琴藝術,2005(10):53.
[6]卡爾·萊默爾,瓦爾特·吉澤金.現代鋼琴演奏技巧[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周雯(1984—),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碩士,新鄉學院音樂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