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巍 張超
【摘要】作為國家重要發展倡議,“一帶一路”成為國內外熱議的高頻詞,旨在為國家發展培養人才的高校教育深受此戰略的影響。結合“一帶一路”需求,我省高校應加強對“外語+”人才的培養。本文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和遼寧省的優勢產業發展,分析論述了我省高校“外語+”人才融入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外語+”人才;優勢產業;外語能力;機遇和挑戰
一、“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遼寧省的優勢產業挑戰
遼寧省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一方面,遼寧省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規劃中18個重要省區之一,也是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支撐。另一方面,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遼寧不斷完善開放體系,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增強本省經濟發展動力,而且有助于加快實現新一輪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目標。遼寧省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開始尋求突破。目前,遼寧省已經與俄羅斯有關州區以及捷克、波蘭、羅馬尼亞等中東歐國家建立了經貿合作機制和經貿合作平臺,這些都將推動遼寧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經貿合作。而在此發展藍圖下,承載著優秀人才培養的省內各高校,肩負著多重職責與使命。由此,遼寧省在踐行“一帶一路”經濟倡議的前提中已具備“天時”“地利”,而“人和”要靠人才培養,尤其是培養具備相關專業知識以及相應的外語能力,并且能夠適應多元文化交流的復合型人才也就是“外語+”人才。
二、“一帶一路”倡議構想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重要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同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印尼,在印尼國會發表的重要演講中,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自提出以來就牽連起了亞太、歐洲、非洲等多個經濟圈,引起了全世界尤其是沿線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建設一方面給我國乃至世界經濟、文化、社會的深度合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也給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三、“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遼寧省高校“外語+”人才所面對的挑戰
(一)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
一方面,課程結構單一。就遼寧省范圍來說,現行的以非外語專業學生為授課對象的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大多數依舊是以英語教學為主,而缺乏非通用語種課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官方語言超過40種,對合作國家語言有所了解將有助于更有效的溝通。另一方面,課程內容寬泛。作為必修課,大學英語旨在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主要內容包括英語語音、詞匯、語法、篇章結構的學習,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訓練以及英語國家日常涉及的文化風俗習慣。由此可以看出,現行的大學英語教育仍然致力于語言基礎夯實及拓展,沒有針對性和專業知識融入,學生對所學語言知識沒有導向性,易削弱其學習動機。語言學習過程中,缺少明確目標,最終讓本應作為工具的外語成為“雞肋”。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對于“外語+”人才的需求,這樣的課程設置顯然是與當今社會需求脫節,要想適應并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外語能力培養模式還需進一步調整。
(二)教師專業知識素養有待提高
一方面,受制于教師專業背景。省內構成高校公共外語教師群體的主要是高校外語專業畢業生,直接導致其較單一的專業外語背景。另一方面,受限于教學實踐。由于實際課程設置的固定性,即長期教授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在此課程模式下已形成較穩定的思維模式,不利于大學外語教師日后長期發展以及對跨專業知識的拓展。因此,復合型師資的培養將是復合型人才語言能力培養的先決因素。
(三)教學模式相對傳統單調
在大學外語教學中,由于缺乏語言實際運用環境,學生主要依賴課堂進行外語學習,且課堂教學模式較為傳統單調。以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為例,教學過程中時常出現“學用分離”的現象,無論是“教課文”或者“學生自主完成任務(項目)”,兩種教學模式都違背了語言學習的規律。目前省內高校的大學外語教學方式還未能有普遍性的突破,無論是強調某一種教學模式,抑或將兩者生硬結合,都無法取得理想的預期效果。為滿足“一帶一路”倡議對于復合型人才的新要求,傳統單調的教學模式顯然不能達到良好的語言教學效果。
四、結語
綜上,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參與國際競爭的“外語+”人才,其外語能力的培養將是先決條件。如何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情況下趨利避害、揚長避短,最大程度上發揮學生所學專業的優勢,并將大學外語學習有機融入其中,對于大學外語教育而言是值得深思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我國外語教育規劃的得與失[J].外國教學與研究,2001(04):245.
[2]張文娟.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02):10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