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琳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也帶動了農村的建設與進步,本文就二二四團桑蠶產業建設規劃展開討論,為實現連隊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而獻力。
【關鍵詞】桑蠶產業園;產業規劃;產業調整
一、二二四團產業發展現狀
二二四團屬于典型的農業團場,以紅棗種植為主,是全團職工收入的主要來源,占70%以上,農業比重較大;近些年全疆紅棗種植面積飛速增長,紅棗市場已達到飽和狀態,導致紅棗價格波動幅度大農民收益不穩;紅棗加工產業不發達,產品單一,附加值低,農產品市場不夠規范化;工業基礎薄弱,第三產業比重較小,一二三產的融合度較低,不能有效相互帶動制約整體經濟發展。
二、二二四團桑蠶產業建設路徑
(一)二二四團桑蠶產業定位依據
二二四團所在的和田地區是古代絲綢之路南路的交通樞紐,是重要的絲綢集散地,是西域三大絲都之一。根據國家“東桑西移”戰略,結合二二四團地緣、資源條件,以及悠久的絲綢文化歷史,著力打造集栽桑、養蠶、收烘、制絲、制綢、貿易、旅游為一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桑蠶產業,把二二四團建設成新疆蠶業重鎮、絲綢之鄉;以紅棗產業為基礎產業,加大產后加工轉化開發利用途徑,促進紅棗產業轉型升級;以泛旅游為延伸產業,挖掘絲路文化和兵團文化,結合休閑觀光農業建設,打造和-墨-昆特色旅游基地,加速二二四團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二二四團經濟協調發展。
(二)二二四團桑蠶產業園區建設
本項目是二二四團桑蠶養殖小區建設項目,項目地點位于二二四團十二連,計劃通過桑蠶養殖小區建設,推動桑蠶業實現產業化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使之成為團場增效、職工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桑蠶產業流程發展:桑園種植→桑葉采摘→桑蠶養殖→蠶繭收烘→制品加工→消費市場。
本項目年桑蠶養殖7批次,每批次養殖5000張,每年共計35000張,預計鮮繭年產量1400噸,經過加工后,年可向市場提供白廠絲200噸,絲綢50萬米,絲被2萬套,僅以白廠絲產品計算,年銷售收入可達18000萬元,利潤約6800萬元。項目養殖桑葉由規劃桑蠶產業園區的10000畝桑樹種植園直接提供,生產過程中主要包括蠶種催青及收蟻、小蠶飼育、大蠶飼養、上簇及采繭四個階段,依此,本項目主要建設內容為以下方面。
催青室(200m2)和小蠶共育室(10860m2):均為單層磚混結構,毛石混凝土條形基礎,墻體采用P型多孔磚;設計使用年限50年,耐火等級二級,抗震烈度七度,屋面防水等級三級,窗為中空單層雙玻塑鋼窗;室內地面均為水泥地面,要求地面無裂隙,并有1%~2%的坡度,以利于消毒排水,在室內設置暗流系統,可以保持室內的濕度門窗要嚴密,應采用易密閉、不變形、抗腐蝕材料構成,防護門要能兩面開關,門窗要有防沙、防塵、防蠅設施。
大蠶室:設計建筑面積86490m2,為單層鋼架結構,鋼筋混凝土獨立柱基礎,墻體采用P型多孔磚至頂,屋頂為彩鋼夾芯板屋面;室內均為水泥地面,無裂隙并有1%~2%的坡度,便于清掃、洗刷、消毒,在最低點設地漏或排水口,以保證不積水;屋頂或天花板選用不吸水、減少凝水的材料筑成,色調要淺并便于洗刷,在結構上能防止蟲害、積水、積垢和霉菌孳生;墻壁要用光滑、淺色、不滲水、不吸水的無毒材料被覆;門窗要嚴密,應采用易密閉、不變形、抗腐蝕材料構成,防護門要能兩面開關。
(三)二二四團調整建設桑蠶產業的優勢
發展桑蠶產業對桑蠶關聯產業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對二二四團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桑蠶產業鏈較長,包括和桑樹種植、桑蠶養殖、蠶繭收烘、制絲、制綢、絲綢產品加工、包裝、貿易、旅游等產業鏈條,在此產業鏈條上,每一個環節的產品都可以作為商品進入流通市場,可根據市場情況對每一環節的產量進行調整。
桑樹種植可產出桑葉、桑果、桑條,其中桑葉是發展桑蠶產業鏈的基礎支撐,桑葉還可以開發保健茶飲,桑果發展加工產業制成桑葚汁、復合果蔬汁、桑葚果酒、桑葚醋等,桑條可以用來栽培木耳、香菇等食用菌,通過桑樹種植可直接吸納就業人員500人,桑蠶養殖可吸納就業人員200人,桑蠶加工可直接吸納就業人員800人,可間接解決相關包裝、物流、電商平臺、管理人員等1500人,可解決3000人就業問題。
依托桑蠶產業園發展桑蠶文化旅游項目,打造具有特色性、體驗性、吸引力的休閑農業觀光示范旅游區。就桑蠶產業園區來說,可以規劃旅游路線如下:桑蠶養殖區———桑蠶加工區(絲綢博物館)———桑蠶體驗園———生態苗圃區———桑樹觀光區———農家樂。在桑蠶產業園內游客可以林內摘桑果、林下抓野雞,游覽美麗桑林,了解絲路歷史,參觀絲綢制作,集觀光、休閑、娛樂、文化于一園,發展農家休閑旅游業,還可以開展桑蠶主題節慶活動,廣泛宣傳,吸引更多外來游客。
三、結語
通過對二二四團產業分析,發現其產業發展問題所在,并進行合理調整,引進桑蠶產業,發展種植、加工、旅游多元化發展的新型農業,改善農業環境,加強兵地融合,形成發展合力,帶動二三產業與一產融合,為團場職工創造更多經濟來源和就業機會,改變團場產業單一模式,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張香萍.淺談新型蠶桑的發展[J].河南農業,2008(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