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CT(BusinessChineseTest,簡稱BCT)是來華留學生和少數民族考生商務漢語考試,其目的就是為了商務漢語實踐的需要。從2006年開始,商務漢語考試進行了改版,到目前為止,BCT考試在來華留學生中沒有起到實踐需要的要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針對商務漢語考試的信度與效度進行研究,總結經驗,提出策略。
【關鍵詞】BCT;信度;效度
商務漢語考試是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委托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務漢語教學與資源開發基地研發的考試系統,在商務漢語運用的實踐中檢測來華留學生漢語實踐能力。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跨越式發展讓漢語在語言表達和實際應用中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BCT考試的成績和留學生在商務實踐中表現出的漢語能力沒有必然的聯系。也就是說,BCT考試的信度得不到用人單位的認可??荚嚾鄙偕鐣J可的效度。而自2006年以來,全世界的BCT應試者從未超過每年一萬人,2010年的參考人數是8700人,而2011年則下降到4900多人。甚至有許多學對外漢語的學生都不知道有這么一個考試。
一、BCT考試的目的
商務漢語考試(BCT)作為一個考試系列,由BCT(A)、BCT(B)和BCT(口語)三個獨立的考試組成。BCT(A)面向商務漢語初學者,考查考生運用漢語完成日常交際和基本商務交際任務的能力。BCT(B)面向商務漢語中高水平學習者,考查考生運用漢語完成較為復雜的商務交際任務的能力。BCT(口語)面向全部商務漢語學習者,通過網考形式,采用個性化、針對性的試題考查考生運用漢語口語完成各類交際任務的能力。
商務漢語考試的作用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為企業評價母語非漢語員工(候選人),運用漢語進行日常工作的能力提供標準;考試成績可作為選拔、錄用和晉升的參考依據。二是為各類學校和培訓機構招收商務類相關專業學生,及分班和學分授予等教育教學環節,提供學生商務漢語能力的參考。三是為商務漢語學習者自我學習、自我評價商務漢語能力提供參考。
在商務漢語考試的試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試題理想化傾向嚴重中,完全沒有擺脫院校理論化的色彩,與職場中漢語實際應用差距較大。真實案例缺失,試題信度不高。
二、BCT考試的弊端
中國的高校在理論建設和實踐研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層次,BCT考試系統的研發也是在理想化的、人為化的商務環境中進行的,所謂科學研究和實踐應用完全不搭界。數據收集在人文社科領域成為學生和助教的工作,人為想象的數據更是出現在研究生畢業論文和高校教師基礎數據,而針對留學生商務漢語真正的需求關注的是少之又少。在商務漢語考試過程中,消極方面的詞語不單獨出現,這是一個規避現象,但是在職場的應用中,消極詞匯卻是經常出現的現象,考試試題的覆蓋面不夠。
三、提高BCT考試的信度與效度的方法
商務漢語研究方法需要真正地接觸到公司(企業)的需要,在高校建立的校外實習基地要真正地發揮作用,很多高校已經開始招收留學生來華攻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經濟學學位,在專業的學習中經過一年的漢語預科學習,直接到經濟管理專業與中國學生一起學習。這種學習方式需要針對性的調整。因為中國學生學習的重點是外貿,兒留學生學習的是中國的內貿,漢語是他們第二外語,在我國電子商務觸發下,全世界經濟學家都在研究中國經濟模式,互聯網+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技術平臺依托,在網絡平臺商務漢語的應用也將成為留學生漢語學習的熱點。加強網絡漢語的規范化教學是提高BCT考試的重要內容。
商務漢語要重視中國思維的培養,中國思維是中國對外貿易過程中,中國企業和員工的心里潛意識。不了解中國思維,在運用商務漢語的過程中是有心理障礙的。中國文化、中國思維都是浸透在語言文字里的。單獨學習漢語達不到理解中國思維的目的,這就要求在中國文化課程的教學中分析文化的思維構成。大多數院校中中國文化課程成為了介紹性和展示性的課程,沒有分析文化形成的動因,這是中國文化課程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BCT在實踐中得到更過的關注,不僅僅是考試的形式,而更應該是世界經濟一體化過程中中國面向世界的漢語規范性使用,經濟語言和商貿意識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內涵建設的保障?!耙粠б宦贰毙枰袊c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中國商務語言環境需要肅清各種障礙,BCT考試改革是漢語國際推廣過程中艱難的一步。
參考文獻
[1]趙燕華.商務漢語考試業務類強通用性詞語研究[A].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2009.
[2]劉瑩.《新絲路速成商務漢語》系列教材詞匯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
[3]劉超英.商務漢語考試(BCT)機考測試結果檢驗[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0(02):47~53.
[4]王墨妍.商務漢語考試(聽·讀)構念效度初探[D].北京:北京大學,2011.
[5]趙燕華.商務漢語考試業務類強通用性詞語研究[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C].2013.
作者簡介:祝志春(1976.05—),男,黑龍江黑河人,碩士,黑河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對外漢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