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美 王品 田道然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教學后,課堂教學基本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時間和空間在內容、特征及其要素關系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探討這些變化有利于了解如何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從而實現技術推動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要素;課堂教學
一、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學基本要素的內容、特征和要素關系
課堂教學離不開六個基本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時間和教學空間。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這六個基本要素的內容具有各自的特征:(1)教師和學生作為人員要素,具備各自的素質情感和態度、知識和經驗、認知方式、教或學的方法、生活環境,因而表現出各自的生理、情感和文化特征。(2)教學內容作為師生間傳遞的信息要素,包括學科知識和人類經驗,也包括教學所要實現的目標能力,而傳統教學內容往往只有唯一的載體形式、教材,固定的教材使得教學內容所展示的知識呈固定封閉狀態,教學目標也只是實現學科知識的機械記憶。(3)教學手段通常是口頭語言、黑板粉筆、實物、掛圖等,非常有限,因而也限制了教學方法。(4)時間和空間屬于環境要素,時間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固定安排的上課時間,即某課程每周安排在什么時間上課,另一方面是課時,一次課通常為1至4個課時不等,一課時有40分鐘、45分鐘、50分鐘之別;空間環境局限于教室,講臺、黑板、清一色橫豎排列的桌椅,教師憑借一本教材一支粉筆進行講解,課堂氛圍完全依賴教師口頭語言的魅力師生課堂上的互動或教室實體環境的布置(畫板報等)。
課堂教學要素按一定方式組合形成了教學結構,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整體。傳統課堂中,首先,作為人員要素的教師具有對其他教學要素內容的選擇權。而學生自由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時間和空間的權利未能實現教師為了在單位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采取滿堂灌的方式,形成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師為中心的結構課堂大部分時間里教師借助口頭語言、板書、教具講解教材上的知識,補充課外內容或個人經驗,學生以聽、記筆記等形式接受知識。教師關注的是自己是否把教學內容講完了、講清楚了,而很少關注每個學生是否實現了有意義的學習,雖然教師會用提問或其他方式進行師生互動,但課堂中教師仍占主導,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種結構很難實現多數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學習;其次,時空要素有限組合,即固定時間的固定教室,這種組合關系限制了教學的其他要素,例如師生的活動被限制在教室中;教學內容根據課時確定,不宜過多或過少;教學手段必須是在教室環境下可利用的設備。
二、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課堂教學基本要素內容及其特征的變化
(一)教師和學生的變化
教師和學生作為人的要素,仍是教學系統中的兩大主體,但已經成為深受技術影響的主體、信息技術深刻地改變了他們教和學的觀念生活和學習環境、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隨著信息和技術手段的進步,他們獲取的信息越來越豐富,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和新生活方式的能力增強,他們的素質、道德品質、學識、技能提高,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知識結構和經驗進一步豐富。
(二)教學內容的變化
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信息快速增長,作為人類寶貴經驗財富的知識也越來越豐富。學科知識不斷增加,知識更新步伐加快。以往的教學內容僅限紙質教材這一種資源,信息技術卻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這些網絡資源在經過選擇和整理后都可以成為教學內容,這些教學內容可以更豐富、更全面、更系統、更前沿、資源獲取渠道多樣化。紙質資源數字化豐富了教學內容,各類人群提供的知識和經驗。專家的講解和分析借助網絡得以即時共享,教學內容也得以即時更新。此外,負載教學內容的資源形式也不僅限于書面文字和圖畫,還有數字化的圖文、音頻和視頻,視頻有動畫、仿真模擬、現實場景等,使教學內容更具趣味性和新穎性。
(三)教學手段的變化
教學手段的極大豐富是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后教學要素最直接最顯著的變化。相對于傳統教學手段的教材、粉筆、黑板、掛圖等而言,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了更豐富的媒體工具:錄像機、幻燈機、投影儀、計算機、網絡、手機等,教學使用的多媒體設備、激光筆等,還有存儲數字化資源的優盤、光盤、移動硬盤等。教學內容的載體形式也表現為豐富的電子教材、教學課件、視頻或音頻教學材料。各類學習軟件等,教學手段呈現多樣化,要素內容不斷增加,為探索教學方法提供了可利用的手段。
(四)教學時間和空間的變化
一般認為教學的時空環境是影響教學過程外在因素的慢變量,是一種變化較小、相對穩定的外部條件因素。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時間變化較小,但教學空間內媒體設備的增加使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有形環境和無形環境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多媒體設備、網絡技術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環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提高,課堂學習氛圍得以改善。以往,如果錯過了某一次內容的課堂教學,就只能請教師重講才能再現課堂教學的魅力,多媒體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復制課堂教學提供了可能。在互聯網的條件下,教學時間成為可有可無的要素,教學空間已不取決于實體教室,而取決于互聯網。教學突破實體教室的限制,對固定時間和固定場所的依賴程度減小,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入學習狀態,教學移動學習、泛在學習日益普遍。
參考文獻
[1]辜勝阻.變革傳統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J].教育研究,2003(08):55~60.
[2]劉和海,張舒予,朱麗蘭.論“慕課”本質、內涵與價值[J].現代教育技術,2014(1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