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瑞生
【摘要】在中小學開設勞動技術課程,可以增強青少年的科技和勞動意識,從小養成學科學、用科學、愛勞動、會勞動的思想和習慣,全方位提高青少年的素質和能力。當今的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培養出的學生不能只會“紙上談兵”,更需要有實際動手能力及創新精神,培養小學生從小熱愛勞動的思想。充分發揮出潛能,激起勞動創造的欲望,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勞動技能;中小學生;培養學生
馬克思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國教育方針中也明確提出“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貫提倡在教育實踐中做到“手腦并用”“教學做合一”。勞動技能課程在如今整個教學課程體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年教學中我總結了一些經驗,以供同仁參考。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布魯納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只有當學生喜歡學、要求學,有迫切的學習愿望時,才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可見,興趣在學習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勞技課是一門以實踐為主培養學生勞動技術素質的課程,教學中學生的興趣如何,直接影響著他們知識的學習、技術的掌握和動手能力的提高,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勞技教學中,學生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著他們知識的學習、技術的掌握和動手能力的提高,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為此,教師應改革課堂教學,通過利用學生的求趣、求疑、求新和求動心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樂學好學。總之,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做法有多種,教學中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將勞技知識趣味化,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去學習,去實踐,并使之在學習、實踐中體會樂趣,將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二、認真鉆研教材,優化課堂結構
遵循勞技課教學的特點和基本要求,結合現行教材、學校實際、學生實際及教師個人特長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然后設計課堂教學,組織教學,提高教學實效。
(1)激趣導入。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常用的方法有:講故事、猜謎語、實物展示、設疑、談話等方法。例如,在講授《刨削》時,可利用謎語“一只貓順板跑,吃木頭拉皮條。”學生們躍躍欲試,情緒高漲,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接著導入課題。(2)突破重點和難點。做好技術操作示范是勞動技術課的一項重要任務,完成好這一教學任務,教師的操作示范至關重要,要求教師示范動作要規范、嫻熟,步驟要清晰、明了;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有些動作可以夸張、放大一些,盡量讓學生看清楚。因受教學內容限制,有的動作不宜演示清楚,可選用電化教學的手段進行演示。(3)加強課堂練習,促進學生勞動技能的形成。勞動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課堂練習尤為重要。如《簡易木制品的制作》一節,讓學生在規定時間里每人完成一個粉筆盒時,就比較困難。因此,可以小組為單位制作,這樣,教師既能完成教學任務,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在社會勞動中的合作精神。(4)注重成果評價,引入競賽機制。教師對學生的勞動成果要及時做出評價,對好的作品要給以充分的肯定,進行表揚。還可以開展勞動競賽,通過同學與同學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勞動技術競賽,既能檢查教學效果,又能促進技能的形成,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自信、自強、團結協作的品質。
三、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良好技術習慣的養成
掌握生存的本領是新課程理念引領下現代學生所必須擁有的。要生存必須掌握本領,要掌握本領必須要擁有技術。讓學生提高對技術的認識,培養學生對掌握技術意識的觀念,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在《花卉的栽培》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每人種一盆植物,最后評比。學生選擇種植的植物、寫好成長日記、分析問題、展示成果、反思等。讓學生有類似科學研究的體驗過程。動手動腦過程中讓學生享受其成果,體驗通過勞動帶來的樂趣,也感受到了技術的價值,讓學生認識勞動的艱辛,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現代勞動者應具備的與社會相適應的良好技術習慣。
四、注重引導學生創新意識的和創新能力的形成
(1)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中引入、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其知識和能力協調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使他們在特定的客觀情境中獲得豐富而強烈的感受、體驗乃至情感,激發其思考與探究的沖動和激情,發展其創新能力,要注重師生的共同參與,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思考權、討論權、質疑權和總結升華權交給學生,提倡學生在做、思、疑、綜中發展,呵護學生每一個具有創意的沖動和念頭,珍惜他們每一個帶有創新性的言行萌芽。(2)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不斷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教師是服務者、協調者,學生挑戰書本、挑戰教師、質疑權威的見解和異想天開的設想是課堂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是權威,也是討論的平等參與者。引導學生不盲目從眾,大膽探索,不墨守成規,在理論聯系實際的設想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展現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相信自我,是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體現,也是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必然要求。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并不是唯一的,從而樹立起科學的合作觀、進取的競爭觀、創新的思維觀,不斷地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作為教師,應充分準備每節課,精心設計教學模式,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勤于動手,反復訓練,以培養他們的勞動技能,讓他們在勞動中增長知識和才干,成為社會需要的從事創造性勞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陸新.要重視上好勞動技術課[J].江蘇教育,1982(3).
[2]梁拯.通過勞動技術課進行思想教育[J].人民教育,19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