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峰
【摘要】全媒體時代,地方黨報在發展壯大過程中,面臨著人才短缺的“瓶頸”制約。地方黨報要想繼續保持“地方權威媒體”地位,就必須順應發展形勢,在人才培養上狠下功夫,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過硬、讓黨放心,群眾滿意的優秀新聞采編人才隊伍。
【關鍵詞】全媒體;地方黨報;新聞采編;人才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更新,傳媒的業態和生態環境正發生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傳統媒體紛紛拓展發展空間,新舊媒體的相互借重和融合勢頭越來越強勁。在各種新媒體興起、信息選擇泛濫的情況下,競爭不可避免,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方黨報要繼續保持其先進性,保持“地方權威媒體”地位,根據新時期、新形勢、新市場的需求,辦出個性鮮明又深受黨委肯定、讀者喜愛、市場認同的新型媒體,就必須在人才培養上狠下功夫,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過硬、讓黨放心,群眾滿意的優秀新聞采編人才隊伍。
地方黨報由于受政治、經濟、社會等條件制約,其規模、權威性、待遇等與中央大型媒體有著明顯的差異,一般情況下很難吸引到外地的報業精英人士加盟。而報紙的發展,尤其是應對全媒體時代的挑戰,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地方黨報發展受到的制約,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因此,地方黨報必須要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眼睛向內,著重挖掘現有人才資源,培養年輕記者、編輯,不斷增強自我造血功能,為下一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通過時政活動報道鍛煉年輕采編隊伍。地方黨報是地方黨委的“耳目喉舌”,是地方黨委、政府聯系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因此,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地方黨委的戰略決策和中心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是地方黨報的首要職責和重大任務。尤其在西部欠發達地區,黨報的發展,更離不開黨委、政府的支持,履行好中心宣傳工作,則顯得尤為重要。時政新聞寫的好不好,直接關系到黨委的滿意與否,也直接影響到黨委、政府對報社的支持力度。時政新聞牽扯面廣,需要過硬的政治素養和豐富的理論、專業知識,從事時政新聞采寫,是鍛煉采編隊伍的一個絕佳舞臺。年輕記者,特別是黨報的年輕記者,要想迅速成長起來,取得更大的工作業績,應當選擇在時政活動這個“熔爐”中歷練。
(2)通過基層采訪挖掘年輕采編隊伍潛力。深入基層一線采訪,是新聞事業長青的源泉和活力所在,也是開展“走轉改”活動的內在要求。一個記者,如果不會自主采訪,那他擁有再高的政治素養、理論水平和專業知識,也不會成為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年輕記者擁有豐富的創造力,知識面比較廣,每個人都是潛力股,要想把這些潛力挖掘發揮出來,就必須通過一線采訪去實踐。在基層采訪中,很容易根據采訪成果,判斷記者挖掘捕捉新聞的敏銳程度、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和語言文字組織水平;很容易根據采訪的過程,判斷記者的工作作風、工作態度,全方位對年輕新聞工作者進行考察。地方黨報的領導要善于從一線采訪中發掘人才,根據他們的表現,調整適合發展的崗位,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優勢和作用。
(3)開設個人專欄打造年輕人才隊伍。現在,很多經營不錯的媒體都有自己的專欄、記者、編輯。這些專欄和記者、編輯就是報社的名片,不少人購買報紙或者關注媒體網站、APP、微信,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欄目和作者的文章。地方黨報要想擴大影響力,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開設個人專欄。開設個人專欄,要把握好幾個方面:一是要在認真分析市場和研判個人能力基礎上進行,作者必須具備開設專欄的能力,在所涉方面有一定的特長,有強烈的創作意向和足夠的創作時間,不能一時興起,欄目開設后中途斷檔,影響媒體的權威和讀者的感情;二是要分析市場行情和讀者的需求,找準專欄的定位,最好以娛樂讀者、服務讀者為主,切忌過于專業化、冷門化;三是開設個人專欄,需要個人申請,報社集體研究決定,明確專欄的開設媒介(紙媒還是新媒)和刊發的頻次,根據效果,進一步調整完善,以期達到培養人才、為媒體增色的目的。
(4)通過一人多責打造全媒體人才。很多地方黨報都在向全媒體進軍,人才短缺是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共性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培養一人多責的復合型人才,實現由單一的紙媒記者、編輯向多元的全媒體記者、編輯轉變。培養全媒體人才,首先,要樹立全媒體意識,從思想和行動上,改變過去“獨當一面”的思維,向現在的“全副武裝”進軍,成為具備“寫、拍、攝、錄、播”多種能力的“多面手”;其次,要加大培訓,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全方位開展培訓,增強全媒體從業者的能力和水平;最后,實行輪崗交流,通過不同的崗位鍛煉,在實踐中讓大家掌握所需的技能,真正使得全媒體的要求落到實處。
人才是媒體發展的關鍵,也是媒體競爭力的體現。在全媒體的新形勢下,地方黨報一定要牢固樹立人才第一的理念,通過各種渠道、采取各種方法,培養骨干人才,壯大優秀人才隊伍,確保優秀人才能夠被發現、留得住、發展好,為媒體事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牛九如.全媒體形勢下地市黨報有信心應對[J].采寫編,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