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建設過程中,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政經互動愈來愈頻繁,而當前相應專業技術人才和語言人才的匱乏卻成為推動該倡議向前發展的短板。在此背景下,如何契合“一帶一路”的人才需求,以及如何圍繞這一需求來培養新形勢下的復合型、應用型ESP(專門用途英語)人才成為當前高校須應對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一帶一路;ESP(專門用途英語);復合型人才;專業實踐
一、前言
在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語言不僅是促進文化交流,消除阻礙隔閡,連通中外思想的橋梁,也是推動政治、經濟交流,實現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官方、民間暢通交流的保障,更是助力互聯互通建設的重要支撐之一。推進和實施這一倡議過程中所產生的國際經貿往來,以及我國相關經濟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無疑會帶來人才需求的短缺。服務于“一帶一路”倡議和培養亟需的必備人才,是當前我國教育界契合這一國家戰略的重大課題,也是高校商務英語專業必須應對的機遇和挑戰。同時,在此語境下探索高校ESP(專門用途英語)人才的培養路徑也是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擬從“一帶一路”倡議下的ESP(專門用途英語)人才需求情況出發,提出ESP(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的改革方向,探索我國高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新路徑,嘗試為“一帶一路”所需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更大的助力。
(一)“一帶一路”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theSilk RoadEconomicBeltandthe21st-CenturyMaritimeSilkRoad,縮寫為“B&R”)的戰略構想,這一構想已經引起了國內和相關國家、地區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和強烈共鳴。通過未來“一帶一路”的建設,在順應中國產業技術升級的同時,更可幫助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相關產業,建設基礎設施,提高其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而從當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雙邊或多邊貿易及產業建設的實施情況來看,我國對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技術標準、法律法規及政經政策的認知不夠全面,解讀尚待精確,更是急需相應的專業技術人才和語言人才。在此背景下,英語作為事實上的國際商用通用語言就凸顯出其重要性。
但是目前我國各高校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專業教學和課外實踐,特別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課程的開設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一帶一路”的推進,必定會帶來大量工程技術人員、經貿人員、法律專家和學生、學者等在境外工作、學習,或從事跨國工作,或在國內從事國際業務,于這些專業人才而言,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是必需的素質,同時相應的語言技能也成為必不可少。在此語境下,“外語+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是必然需求。因此,“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在需要“亞投行”“絲路基金”這樣的金融體系支撐的同時,更需要厚實的人才智識支撐。加大“一帶一路”視閾下的ESP(專門用途英語)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可對外語專業的良性發展及人才培養形成有力支持,同時為“一帶一路”的人才需求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當前ESP(專門用途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不足
ESP為英文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的縮寫,其中文對應術語為“專門用途英語”。教育部在2017年明確了今后高校英語課程改革的方向:“英語教學以英語的實際使用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為重點”,“根據學校人才培養規格和學生需要開設體現學校特色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供學生選擇”。當前國內高校常規ESP課程有法律英語、商務英語、財經英語、管理英語等。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需要寬泛的人才布局,因此具有扎實的英語基本功,具有國際視野和人文素養,掌握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新聞學等相關基礎理論與知識,熟悉跨文化交流的通行規則和慣例,具備英語應用能力、專業實踐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能從事國際業務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是新時期契合國家需求的的外語人才培養標準。而當前我國各高校的英語專業在“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多有不足之處,呈現出與國家、市場人才需求的不匹配。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的ESP(專門用途英語)人才培養路徑
實施“一帶一路”倡議,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和智識的支持。當前各高校的英語專業須抓住這一機遇,努力滿足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人才需求,肩負起為國家培養具有扎實語言功底和專業素養的外語專業人才的責任。要培養這樣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須改革當前英語人才培養模式。
(一)以“一帶一路”人才需求為培養方針
“一帶一路”的人才需求對當前各高校的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滿足這一要求,當前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都須作相應調整。要把傳統的偏重語言及泛文化知識的學習,轉為對專門用途英語實踐能力的培養。還須重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尤其要將開展“一帶一路”相關業務的企事業單位的人才需求作為培養目標之一。在市場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需求日漸加大的今天,可圍繞“一帶一路”經濟新形勢這一大局,在英語專業課程的設置上,嵌入相關的法律、商務、財經和管理學等知識課程。努力把學生培養為具有扎實語言功底,同時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政經文化和國情,能夠按國際慣例從事外事活動,勝任國際業務工作的能力。
(二)遵循“一帶一路”實踐特征,改革傳統教學模式
圍繞“一帶一路”實踐過程所顯現的特點,在教學中突出“實踐性”和“國際性”,提倡以學生為中心、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一帶一路”實踐中的真實商務、管理等案例為教學內容,采用多元的視聽說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其潛力,培養學生實際踐行、探索創新、溝通合作的能力。可嘗試開設依托于“一帶一路”的創新課程,增設創新學分。也可以鼓勵、帶領學生多參加國內、國際的專門用途英語實踐大賽,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圍繞“一帶一路”人才需求,探索“產學合作”培養模式
推行“產學合作”,加大“一帶一路”相關企事業單位參與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廣度,創建相關實習、實踐教育基地,在強化、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也為學生就業做好準備。這樣的培養模式可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針對性,推動教學方式的改革,有效促進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此類實習、實訓基地可安排在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相關業務的企事業單位,如外貿企業、海關、旅游單位等,使學生親臨實踐第一線,鞏固所學。這不僅為英語專業教學探索出一條與企業合作、互惠的創新之路,也大大增強了學生實踐技能的學習和提升。
(四)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確保“一帶一路”人才培養質量
“雙師型”教師指的是兼具教育教學能力和工作經驗的復合型教師人才。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高質量ESP(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效果的保證之一。英語專業要努力引進兼具優良教育背景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素質師資來充實教學團隊,提高教學質量,優化師資結構。有條件的院校也可選派教師到“一帶一路”涉外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熟悉運營流程,了解市場,進而反饋于教學。也可聘請相關實務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優秀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或校內跨院系合作,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與實踐相脫節的境況。
(五)模擬“一帶一路”真實條件,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平臺
當前,“互聯網+”已被納入頂層設計,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多媒體和網絡技術也就愈加成為當前高校教學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來獲取“一帶一路”的風土人情、語言文化、政經政策等信息材料,模擬“一帶一路”的真實條件,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語言、文化和專業實踐等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涉外實踐適應能力。
三、結語
如何滿足“一帶一路”構想所需的人才需求是教育界契合國家戰略的重大課題,對于外語專業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當前的高校英語專業須改革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將“一帶一路”的建設思路融入專業建設之中,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復合型、應用型專門用途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蔡基剛.高校外語教學理念的挑戰與顛覆:以《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為例[J].外語教學,2017(01).
[2]魏暉.一帶一路與語言互通[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
[3]王麗娟.高校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現狀、運用與前景[J].外語教學,2014(07).
作者簡介:陳河(1979—),男,漢族,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商務英語與語用學。